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全球视野

日本震灾带来的思考

时间:2011-03-17 04:4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71次
            

 

    日本“3.11”超强的地震和海啸令人震惊,从各方面报道的情况来看,这次灾难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地震造成的海啸,其所冲击之处,无不让人感到悚然骇然。



    在这次损失惨重的空前灾难事实面前,使人们极大增加了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同时,也使人想到了许多。如庚欣(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所言,“日本9.O级地震,在受灾区,海啸漫天,生死顷刻间转换,贵贱共趋,老少同逝,恩仇尽消,屋厦全毁,刹那间一切抹平。功名利禄、是非功过、成败得失、忠奸黑白,在和平年代,人世间一切矛盾,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变得如此渺小。看到那些悲烈的画面.人们许多困惑可能都会茅塞顿开。当天我在银座开会,一下子,所有现代化硬件都失灵了,就剩下个人最单纯的良知、自律、忍耐及‘和谐’。所谓‘真金需要火炼’,火炼出来的还是人的道德良心。其他都是次要的。”此外,“日本平时看似很琐碎的防灾教育及训练、社会公德培养,在这个时候就能看出作用来。一个国家或族群是否能延绵不息,关键就在于大难来临时的坚韧度,而这一切需要有大的方向性的宏观资源,也需要平时积累细微的微观素质。”



    北京知名学者宋晓军说,这次灾难确实给人类社会很大震撼,使人们认识到即便是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在灾难面前也十分脆弱,但是这种认识还远远达不到颠覆性认识的程度。毕竟,第一,日本国民危机感很重,对灾害的承受力和经验都要远胜于我们。第二,与日本相比,中国面临的建设任务更加重,无论自然灾害如何严重,中国都应保持这种与自然灾害搏斗时加紧建设的弹性。第三,自然灾害并不能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日本文明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能因为大灾难来了就对人类社会继续进步失去信心。



    另一方面,是日本大地震在中国所引起的情绪反响。由于日本和中国特殊的历史纠葛,两国国民在历史问题认识、情感认同等方面多有龃龉。但是,当日本“3•11”地震的消息传来后,正如知名学者蔡方华所说,“很多中国人仍然对日本人民所遭受的灾难深表关注和同情。在网络尤其是微博上,为日本灾民祈福的言论不断刷新,反映日本灾区灾害情形和社会救助行动的消息与图片层出不穷,反思和赞赏的观点也多有所见。在同情与悲悼的强烈情绪中,一种对待自然灾难和他国人民境遇的深刻理性也凸显出来。”

 

    灾难没有国界;灾害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灾难面前,我们应当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情怀。最近几年来,中国也遭遇了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干旱一再肆虐,中国云南也刚刚发生5.8级地震,国际社会也给予中国灾区提供了慷慨的援助。这说明。人类社会面对自然灾害的悲悯情怀和面对历史的宽容豁达所必然导致的正常反应。这样的眼光和心胸无疑是值得欣慰的。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说,惊悉我们的近邻日本东北海域发生大地震后,我第一时间从各个银行里取出100万人民币,汇到日本灾区。当天晚上,我转道香港飞向日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在汶川、玉树的一些救灾经验,力所能及地帮助邻国民众。灾难频发,让全世界人们的心都紧紧系在一起。在灾难面前,没有国界,只有人类共同的悲天悯人的大爱。他还说,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几次地震,都得到外国的救援。这次,我出些钱,出些力,也算是对过去几次国际社会对华救援的报答。这些年,我在国内各地捐款十多亿,承蒙许多人称我是“中国首善”,但我事实上心中有一个更大的理想,让爱跨越国界,让中国人中出现让世界各国人民尊重的“世界首善”。

 

                   姜成武
                  2011-3-14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