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戚其章:北洋舰队的最后时刻

时间:2019-09-20 04:1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66次
梁启超先生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先生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自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本文节选自《甲午战争史》。该作者戚其章(1925—2012),生前任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甲午”战争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

 


2014年版封面
 

       北洋舰队的覆灭

 

       在盼望援军的日子里,刘公岛的形势更趋恶化。为了不使受伤的巨舰落入敌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于2月9日派广丙用鱼雷炸沉了已经搁浅的靖远舰;并在定远舰的中央要部装上棉火药,将其炸毁。10日,刘步蟾在极度悲愤中自杀。他平时恒以“舰亡人亡”之语自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李秉衡对他的评语是:“船亡与亡,志节懔然,无愧舍生取义。” 11日,即丁汝昌所许期限的最后一天。当晚,丁汝昌接到了刘含芳派人送来的一封李鸿章电报,其内容是:

 

       水师苦战无援,昼夜焦系。前拟觅人往探,有回报否?如能通密信,令丁同马格禄等带船乘黑夜冲出,向南往吴淞,但可保铁舰,余船或损或沉,不至赍盗,正合上意,必不至干咎。望速图之!

 


 

       此电分三路送,这才送到丁汝昌手里。丁汝昌接到催令冲出的电报,始知援兵无期。“奈口外倭舰雷艇布满,而各舰皆受重伤,子药将尽,无法冲出。水陆兵勇又以到期相求,进退维谷。”他几次派人将镇远用雷轰沉,但“无人动手”。到夜深时,又有“水陆兵民万余人哀求活命”。他“见事无转机”,决定实践自己的诺言,以“一身报国”。叹曰:“与舰偕亡,臣之职也。”召牛昶昞至,对他说:“吾誓以身殉,救此岛民尔!可速将提督印截角作废!”牛佯诺之。丁汝昌遂饮鸦片,延至12日晨7时而死。

 


威海清军兵备示意图

 


 

       于是,洋员及诸将齐集牛昶昞家议降,公推护理左翼总兵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当即严词拒绝,思追随于刘、丁之后,因口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回到舰舱,“引枪衔口,发弹自击”。护军统领总兵张文宣也同时自尽。日军进攻威海卫后,张文宣曾电李秉衡称:“刘公岛孤悬海中,文宣誓同队勇先用力,后用命。”故李秉衡说:“其致死之心,蓄之有素,卒能舍命不渝,亦属忠烈可嘉。”最后,洋员美人郝威倡议假丁汝昌名义以降,并亲自起草降书。诸将及各洋员无持异议者。即译作中文,由牛昶昞钤以北洋海军提督印。

 


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自爆后的景象
 

       其书略谓:“本军门始意决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今因欲保全生灵,愿停战事,将在岛现有之船及刘公岛并炮台、军械献与贵国,只求勿伤害水陆中西官员兵勇民人等命,并许其出岛归乡,是所切望。”并决定派广丙舰管带程璧光送致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关于议降的经过,戴乐尔在回忆录中有所记述:“丁氏既死,马格禄、郝威及中国官员数人上岸至牛道台家,遇见瑞乃尔。郝威倡议伪托丁提督名义作降书,并亲自拟稿。译作中文,并钤提督印。”当年丁汝昌10名护卫之一的谷玉霖也说:“丁军门自尽之后……牛昶昞集众筹议投降事。”可见,众将及洋员议降是在丁汝昌自尽之后或弥留之际,丁汝昌并不是既降而后死的。事后,牛昶昞等人为推卸罪过,竟统一口径,将主降之责强加在丁的身上,以为自己解脱,致使丁死后蒙羞。其行径至为卑鄙可耻!当时以丁汝昌“既降而死,朝旨褫职,籍没家产”。其儿孙辈投亲奔友,流离多年。直至光绪末,有威海等地绅士商民300余人及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甘肃提督姜桂题等,联名致书北洋大臣袁世凯,提出为丁汝昌伸雪。袁世凯据以入奏,称:“其始终艰难委曲之情,亦为天下中外所共谅”。宣统二年(1910年),筹办海军大臣贝勒载洵亦为奏请,始开复原官原衔,此冤得到昭雪。

 


时人所绘丁汝昌拒降自杀的情景
 

       程璧光赍降书至日本旗舰后,伊东祐亨即召集第一游击队司令官海军少将鲛岛员规、第二游击队司令官海军少将相浦纪道、松岛舰长海军大佐威仁亲王、联合舰队参谋长海军大佐出羽重远等会议。诸将皆主除军舰、炮台外,连清将也捕擒之。伊东排之曰:“丁提督,清国海军名将也。自居北洋水师职以来,辛苦经营,十年如一日,而今日之战术又有所可观。其技〔伎〕俩决非可侮也。”因允之。复书要求先“于明日将兵船军械炮台之属悉数交下”,然后遣送中国将弁兵勇返国。下午3时,程璧光离日舰回岛。

 

       2月13日凌晨3时,程璧光再至松岛舰,要求展限3天,赍书称:“来函约于明日交军械、炮台、船舰,为时过促,因兵勇卸缴军装,收拾行李,稍需时候,恐有不及。请展限定于华历正月二十二日起,由阁下进口,分日交收刘公岛炮台、军械并现在所余船舰,决不食言。”并告以丁汝昌已死。伊东亦允之。

 


威海营务处提调候选道牛昶昞伪托丁汝昌名义炮制的乞降书
 
 

       是日上午,伊东祐亨与联合舰队参谋长出羽重远、第二军参谋副长伊地知幸介等议商缔结降约之款项。下午5时20分,牛昶昞在程璧光陪同下,往松岛舰访见伊东。日方除伊东外,还有出羽、伊地知及国际法顾问有贺长雄等在座。牛昶昞首先开场说:“丁提督临死,以后事托马格禄,今则刘公岛陆海两军责任已在马格禄掌中。然阁下非华人不共议事。我在刘公岛,丁提督次级也。今来贵舰,幸与我共议事。”伊东表示同意。随后,便开始会商具体事项。在交出刘公岛炮台、军械及军舰问题上,双方皆无异议。但是,日方又提出:投降之中国将弁,将由日兵监护押送至国外。牛昶昞面有难色,害怕将中国将弁及洋员送至日本,因“请令赴芝罘(烟台)或养马岛(宁海州管辖)”。伊东作色责之,牛不敢再言。关于遣送中国将弁及洋员于何地一事竟未议决。

 


 

       2月14日下午3时半,牛昶昞、程璧光复至,交出中国将弁、洋员名册及陆军编制表,并告以担任武器、炮台、舰船委员姓名。牛昶昞重提前议:“昨夜所议,诸将及外国人辄不承服。”因请废监护日兵,又谓:“贵官诚能垂恩典,使得海路赴芝罘,即望外之幸也。”伊东沉思良久,始答应将康济舰仍归中国,用以载送丁汝昌灵柩,海陆将弁及洋员一便乘之去烟台。牛、程闻之大喜,当即起身向伊东“恭为敬礼”。于是,牛昶昞与伊东祐亨共同签订《威海降约》,其内容有11项:

 

       一、中西水陆文武各官,须开明职衔姓氏,西人须开明国名姓名;其文案书识及兵勇人等,但须开一总数,以便分别遣还中国。

       二、中西水陆文武官员,须各立誓,现时不再预闻战事。

       三、刘公岛一切器械应聚集一处,另开清折,注明何物在何处。岛中兵士,由珠岛日兵护送登岸;威海各东兵,自二月十四日(西历)五下钟起,至十五日午正止,陆续遣归。

       四、请牛道台代承交付兵舰、炮台之任,惟须于十五日正午以前,将舰中军器、台上炮位开一清账,交入日舰,不可遗漏一件。

       五、中国中西水陆各官弁,许于十五日正午以后,乘康济轮船,照第十款所载,开返华界。

       六、中西各官之私物,凡可以移动者,悉许随带以去;惟军器则不论公私,必须交出,或日官欲加以搜查,亦无不可。

       七、向居刘公岛华人,须劝令安分营生,不必畏惧逃窜。

       八、日官之应登刘公岛收取各物者,自十六日九点钟为始,若伊东提督欲求其速,可先令兵船入湾内等待。现时中西各官仍可安居本船,俟至十六日九点钟为止,一律迁出;其在船之水师水手人等,愿由威海遵陆而归,可听其便;其送出之期,则与各兵一律从十五日正午为始。

       九、凡有老稚妇女之流,欲离刘公岛者,可自乘中国海船,从十五日正午以后,任便迁去;但日本水师官弁可在门口稽查。

       十、丁军门等各官灵柩,可从十六日正午为始,或迟至廿三日正午以前,任便登康济兵船离岛而去。伊东提督又许康济不在收降之列,即由牛道台代用,以供北洋海军及威海陆路各官乘坐回华。此缘深敬丁军门尽忠报国起见。惟此船未离刘公岛之前,日本水师官可来拆卸改换,以别于炮船之式。

       十一、此约既定,战事即属已毕;惟陆路若欲再战,日舰必仍开炮,此约即作废纸。

 


牛昶昞(左二)在《威海降约》上签字,其对面坐者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右二)

 

       根据第一项规定,刘公岛护军正营管带陆敦元、帮带田领庆、副营管带袁雨春、前营管带李春庭、后营管带余发恺等官弁40人,及士兵2000人;北洋海军靖远管带叶祖珪、来远管带邱宝仁、济远管带林国祥、平远管带李和、威远管带林颖启、康济管带萨镇冰、广丙管带程璧光等官弁183人、海军学生30人,及水手2871人,合计5120人,皆在遣归之列。另外,岛上13名洋员,其中英人马格禄、戴乐尔等11人,美人郝威一人,德人瑞乃尔一人亦在遣归之列。

 


日本联合舰队进泊威海卫港

 

       2月16日,即在日军进威海卫港接收炮台、军械、舰船的前一天,牛昶昞又致函伊东祐亨,感谢其不受收康济舰,并更求返还广丙舰。其函云:“此舰属广东舰队,因不与战斗。去岁季春,李中堂校阅海军,即与广甲、广乙诸舰共来北洋。及事已毕,将直回粤,嗣有两国事,因暂留居北洋。广甲、广乙今已沉坏,粤东三舰只残广丙一舰而已。广东军舰不关今日之事,

 

       若沉坏其全舰,何面目见广东总督?愿贵官垂大恩,收其兵器铳炮,以虚舰交返,则感贵德无量。”牛昶昞的要求,自然遭到伊东的拒绝和斥责。不久,此信在日本报纸上刊登出来,日人皆视为奇闻,加以嘲笑。

 


 

       2月17日上午8时30分,日本联合舰队以松岛舰为首舰,本队千代田、桥立、严岛、第一游击队吉野、秋津洲等舰紧随其后,第三、第四游击队殿后,从百尺崖起航,成单纵阵形,各高悬军旗,鱼贯自北口进,徐徐入威海卫港。第一游击队之高千穗、浪速二舰,在口门担任警戒,待诸舰皆投锚后始入港内。10时30分,诸舰各卸小火轮及舢板,由海军将校驾之,驶向中国军舰。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十舰,皆降下中国旗,而易以日本旗。唯一的例外是康济舰,其舰尾仍悬黄龙旗。因为这是留下来载送丁汝昌灵柩的。刘公岛各炮台也升起了日本旗。到下午1时,镇远等10舰都编入了日本舰队。4时,康济舰载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戴宗骞、沈寿昌、黄祖莲等灵柩6具张文宣灵柩被营弁搬上民船,未上康济舰,以及陆海将弁和洋员,在汽笛的哀鸣声中,迎着潇潇冷雨,凄然离开威海卫港,向烟台港驶去。

 

       北洋舰队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作者戚其章介绍

 

        戚其章(1925—2012),生前任山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甲午”战争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他毕生致力于“甲午”战争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著述颇丰,一生所著和编撰学术著作近30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尤其是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甲午’战争史研究第一人”。主要著作有《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北洋舰队》、《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晚清海军兴衰史》、《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等,主编《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12册、《晚清教案纪事》、《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等。

 


2005年版封面
 
 

《甲午战争史》编辑手记

 

       适逢甲午年,跟“甲午”有关的书突然热起来、多起来了,跟风炒作之书自然不少。我与《甲午战争史》的邂逅始于十年前的“甲午”110周年纪念,而《甲午战争史》的写作则来自作者数十年专业积累和八年艰苦写作。

 

       十年前“甲午”110周年时,我接触到一个很特别的网站北洋水师网并很快被其所吸引。这是一个由近代海军史爱好者创建并维护的网站(中国近代海军网的前身),网站的灵魂人物即是骨灰级的近代海军史爱好者和研究者、现任海军史研究会会长的陈悦先生。当时的网站设计虽略显简单但内容丰富,尤其是其中有关于北洋水师舰船的技术资料很是特别,而网站极具历史感的主色调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该网站后来当然越办越好,并集聚了大批海军史狂热爱好者)。网站推荐的论著中摆第一位的正是戚其章先生的《甲午战争史》,这也正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本重要著作。

 


 

 

       刚开始阅读,我即感觉这本书体系完整、资料丰富、研究扎实、立论严谨,是一部内容全面的“甲午”战争史力作。经进一步了解,得知作者戚其章先生上世纪50年代起即对“甲午”战争产生浓厚兴趣,60年代即出版相关著作,尤其是在80年代曾受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委托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续编•中日战争》(12卷)。正是在此广泛积累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又历时八年才写成此书并于1990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该书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的“甲午”战争史,出版后即获得一系列重要荣誉。随后数年作者围绕“甲午”战争史著作不断,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甲午’战争史研究第一人”。而2004年市面上早已买不到该书,于是我想到了再版。

 

       与戚先生联系及交往的过程(仅限电话信件交流,我至今遗憾没有去济南当面拜访他)是一段极其愉快并深受教益的过程。当时戚先生虽已年过八十但说话底气十足、直爽干练,言语间又透出老一代学者的儒雅之气。我提出增加配图的建议后,他爽快答应而且在约定的时间中提前寄来了修改稿。拿到的修改稿不仅修改仔细(所有的数字用法都重新统一了用法且几乎没有漏掉),而且极其认真,标注清清楚楚,配的图都加了编号并注明所置章节,增加的示意地图也全部按规范画好。翻看稿子后我就感慨:能遇上这样的作者实在太难得了!

 


 

       2005年我社推出了插图本的《甲午战争史》,赢得不错反响。但缺陷是明显的,我认为主要就是封面设计陈旧,版式也显得古板和小气。

 

       好在,我们有补救的机会,在甲午年,我们仍握有这本书的版权。同样重要的是,现在的我比十年前更认识到封面、版式设计以及纸张品质的重要性。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封面腰封,封面选用了手感很好的艺术纸,正文也调整了版式,换了更好的纸张。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依旧是那么几乎不可超越,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它在可预见的许多年内都将仍然是研究甲午战争最好、最重要的著作,在很多方面它都做到了极致。这才是我们信心的最重要来源。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新版读者能有新的收获。在戚先生女儿的支持下(遗憾的是,作者戚其章先生已于2012年仙逝,享年88岁),新版附录收入了戚先生写于2000年的四万字长文《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对百年来甲午战争史研究做了全面梳理与回顾,相信会让读者有重要收获。

 

       梁启超先生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先生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自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甲午”是如此重要,我相信这本书会在未来继续受到应有的重视。

 

      也用新版《甲午战争史》表达对戚先生的深切怀念!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