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人物

青春理想开始的地方——栗战书在冀中岁月(下)

时间:2016-03-12 02:3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5157次
谨以此文献给2016年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当代大学生--1968年冬天,年仅17岁的中学生栗战书走出学校回到了西柏坡附近的平山县杜家庄,成为了千百万知识青年大军中的光荣一员。
 
 
 
七、知识改变命运
 
 
        栗战书回乡参加劳动一年多时间,与栗战书一起回乡的知青同学们,有的当兵了,有的进县城当了工人,有的当了民办教师。杜家庄就剩下他一个人回乡知青还坚守在那里,他感到孤独、徘徊、彷徨。但他认为燕子有燕子的信仰,毕生追求芬芳的春光。今天不努力,明天会失掉一切。新的终要战胜旧的,干什么事不要被别人遗忘,把任何事融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就是要做一个新时代的革命青年。
 
      月光中荡漾着那份期盼,深入农村,老乡们举家欢迎他的那份热情,诚挚朴实、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让他多年以后,还经常久久回味。晚上,偌大的生产队场院有时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宁静的乡村中他伴着孤独的星光漫步,仰望天空,繁星璀璨却没有一个可与他私语,只有无尽的孤寂围绕着他。回到窑洞,为了排遣这种寂寞,他就打开收音机和他们说话。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就这样度过……
 
      战胜孤独需要学习,孤独的求学者,当他轻轻地翻动书页,整个世界把它拥在怀中;需要友谊,孤独的小屋,因为有了书的陪伴,他镇定地迎接暴风雪来临;需要信念,孤独的小舟,因为有了竹篱的支持,它在茫茫的水中稳住了方向;需要劳动,孤独的耕耘者,当他在大地上留下深深的犁沟,一朵绚丽的花已开在他的心中。
 
知青资料照片
 
 
      他开始伴着春花秋月,斜阳衰草,昏黄的油灯在太行山深处的偏僻农村苦读哲学、历史、地理和古今名著,同时刻苦练习写作、学习音乐、锻练身体,吟诗作赋。他把自己写的条幅挂在宿舍的墙上,让这些从生命底蕴中散发出的活力支持他走下去。
 
      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在与农民老乡的相处中寻找到了无尽的乐趣。一年以后,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生活关都过了,群众对他好起来,到他这串门的人也多了,他那小小的窑洞逐渐成了山村的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进来。进来后,他就给老乡们摆书场,讲古今中外,讲他们不懂的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他商量。书记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这样,他在村里有了威信。他那时不过十六七岁,村里人有什么事也都找他去商量。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靠着一股子气,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知难而进。栗战书在担任杜家庄村生产队会计、小队长期间,带领社员打坝淤地造良田。通过修田,打井,挖防空洞,引进拖拉机,改变杜家庄村的面貌。
 
 
知青资料照片
 
 
      白天,栗战书带领大家劳动;晚上,他坚持看书学习。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在理论学习上有了深度的提高,而且,他把高中课本全部自学了一遍。但他从来没有寂寞感。因为,他心里很充实。还有,身边有着全村那么多关心他的群众。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1年夏,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有两个招生名额给了平山县,其中给古月公社的有一个。公社领导看栗战书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推荐他上学。
 
      先是初选,随后开始政审和体检,这时却又遇到了麻烦,有一个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说,他家的阶级成分高,即使他初选上了,也未必能走。他在栗战书的政审鉴定表上填写了负面意见,什么不讲阶级斗争,走白专道路。公社书记看了鉴定后,非常生气地说,为何在考生鉴定上做手脚?既然基层推荐上了就让人家去念书。他把旧表作废,重新给填写了鉴定,他政审才得以通过。
 
      当秋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生产队广播大声喊他名字的时候,栗战书盼望已久的好消息终于来了。这一年,栗战书终于如愿以偿,以他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表现,优异的成绩,被公社党委推荐上了石家庄地区财贸学校。成为七一级年轻的工农兵学员之一。
 
      栗战书就要离开杜家庄,到石家庄市去上学了……消息一经传开,生产队的男女老少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他能上学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不负他回乡3年来天天坚持学习的硕果。难过的是大家都舍不得让他走。他即将告别了杜家庄的回乡知青生活,进入另一个新的世界。
 
      栗战书17岁回到太行山深处的乡村时,曾经迷惘、彷徨过,3年多的时间里,栗战书从一个懵懂少年,经过一步步磨练,成为样样农活精通、业绩突出的回乡知识青年。
 
      当21岁离开这片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的同学王素闻对记者说:回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农村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他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使他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知青资料照片
 
 
      离开平山县家乡后,他始终怀念在山村那段很清贫、很辛苦、很琐碎、也很困苦而快乐的岁月。怀念的何止这些呢?作为一个祖国新一代青少年,他始终认定,他是在平山县那块土地上开始了青春理想的发端。在太行山区度过的漫长的日子,那块黄土地上的寒凉和艰辛,以及所有的愉快与愁苦,包括屈辱、隐忍、奋斗,包括高尚、卑劣、劳动、创造……他确实把这里作为人生的一个起点,最终都成为他后来从政永远的营养。
 
      红色文化专家王聚英认为,这也是栗战书人生逆境中的,是他人生中最需要各方面帮助的时候,家乡人民向他伸出了无私的帮助之手。他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观念,形成的很多的基本特点,也是在平山乡村形成的,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女。这份感动,让他一直珍藏在心!在这里他们开始对文革进行批判和反思。那时他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团结、群众的力量,在这里他产生了对中国未来前途的好奇,在这里也产生了他早期靠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雄心和对中国未来最初的幻想……
 
 
八、为更奋然前行而刻苦学习
 
 
      进入财贸学校读书,这是栗战书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学报道那天,他在学校宽敞的大厅里驻足良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反差竟如此巨大!上初中时,本来学习成绩优异,准备考国家重点大学,由于“文化大革命”,他的大学梦破灭了,后来上大学搞推荐走后门,他被人顶替,名落孙山,靠公社书记的据理力争,他才得以升学,上了财贸中专。变迁,蕴含着多少耐人寻味的哲理!
 
      学校充满活力充满书卷气息的氛围一下子便打动了他,在这所学校里,他开始发奋努力,决心把“文革”造成的损失夺回来。虽然那时的他们开始上课用的多是油印教材,许多观念仍然是文革的旧观念,老师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又有了坐在课堂学习的机会。
 
 
 
 
      他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除认真学好课堂知识外,还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均有所涉猎,专业水平逐渐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学功底也日渐深厚。毕业考试时,8门课程中有7门是满分,总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在毕业典礼上,他还代表全体毕业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选调分配到石家庄地直机关上班。
 
      1972年12月栗战书走上工作岗位。在河北,他从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干事做起,1975年4月,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提拔为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办公室副主任。这一年底,栗战书写了商业局总结,全地区年终考评大会上,商业局的总结受到与会干部的一致好评,地委领导认为商业局有人才,写的材料超过了地委办公室,地委办要选调好材料员。
 
      1976年2月,石家庄地委办公室面向全区选拔给领导写材料的秘书,这一年新进入地委当秘书的人不论是谁,都要经过选拔考试,让每人写点东西试笔。栗战书交了一份调查报告的答卷,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一些基层干部利用职权横行乡里,贪腐问题严重。言词尖锐是很容易让一些当官的人反感。出乎意料,新任地委书记大喜过望,亲自召见他交谈,批示地委办:此报告作为机关交流文件,内部传阅。地委书记说,我们就要选他这样的人。一个星期后便将他选调到地委办公室资料科,开始给地委书记写材料。这样的高速度,让一些同志们惊异,他们断定,他有个很粗的腿可抱。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地区领导亟待石家庄地区崛起,敢于放言纳谏用人的广阔雄心。
 
      栗战书直接调进了石家庄地委大院,与地委领导拱手抵足,参与起草文件,制定规划和机密大事。他怀着一种强烈的报恩心情拼命地工作着,在地委工作七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牺牲了全部的星期天和节假日。当年在石家庄地委,栗战书有“一支笔”之称,人称地委的材料是“战书就是地委,地委就是战书”,重大社论、报告多出其手。在这里他结识相遇了一批老领导和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使他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在地委几年学到的东西让他终身受益,那段时光令人难忘,1979年地委选调他下乡锻炼……
 
 
九、到基层挂职历练
 
 
      1979年代,栗战书被派往基层挂职锻炼,他来到了河北省辛集县王口镇,王口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最南端,地处束鹿、冀县、宁晋三县交界处。距辛集城区30公里。传说古代这里为打鱼晒网处,渐成村落,名晒网口,简称网口,后演变为今名。这里还是有名的花炮之乡。据说那里的烟花爆竹,早在明末清初就享有盛名。束鹿县志载:“城南惟王口一村擅爆竹之利。”因这里临近滹沱河,人们常在这里打鱼晾网,那时滹沱河里有条黑龙,常兴风作浪,吞噬土地。有一户渔民用硝磺木炭赶制火药,想要吓走黑龙。近天明时,制炮人的手被炸破,鲜血一滴滴流进火药,爆竹终于放响了,映红了天际,吓跑了黑龙,从此王口爆竹也出名了。1966年邢台大地震波及王口,周恩来总理曾亲临慰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前的辛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辛集乡村却还在走大集体,吃大锅饭。栗战书到了王口通过调研很快发现,这个全国闻名的花炮之乡竟有不少农民连温饱都不能保证。由于长期的思想和体制束缚,辛集仍在单一经营的死胡同里兜圈子:片面追求粮食高产,踩棉花,挤油料,压瓜果,砍副业。当时该村是全县的生产典型,一些村民为了填饱肚子。
 
      栗战书团结王口村支委“一班人”为克服走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消极后果,与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深入农村、厂矿,研究探索改革开放、发展生产的具体办法;果断地停止“大锅饭”,为一批农村的冤假错案大胆平反;果断地煞住过时的极左思潮;创造性地提出并试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诸如农村的粮食征购大包干、包产到户、“三包”到组(包工、包产、包投资)、林木分户管理、果树包产到户、羊只草半养、大牲畜分户喂养下放到户等等;还采取了各种保障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措施,如允许农民种少量自留地、允许农民养少量家禽家畜、允许农民开小片荒收入归己、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等等;并且还搞了生产核算单位由大队下放到生产队的试点。同时,还对乡镇工商业提出了超额奖励、计件工资、自负盈亏、个人开业等措施。所以这些办法和措施,都是对当时当地生产责任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对克服多年大锅饭造成的农民生活困难,发展农业和工业生产,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通过改革试点,解除了村干部群众的各种顾虑,吹响了该村思想解放发展经济的号角。王口村同时开始多种经营,形成以民用机械制造和烟花为主的多种成份的乡村工业,由此,王口村80年代开始进入辉煌时期。“大包干”的推行,一年的努力让王口村面貌改变,粮食大增。村支书在大喇叭广播:“小栗到谁家吃饭,必须吃细粮!谁给小栗吃粗粮,我和你们算账!”。
 
      栗战书下乡挂职一年期满,腊月回家,王口村给他送礼,被栗战书一概拒之。王口村生产花炮,腊月三十晚,村支书带着一些村民开一辆汽车,拉了半车花炮到平山县杜家庄南沟,为战书老家乡亲送放鞭炮,表示对栗战书的下乡帮扶、粮食高产的感谢。
 
      经过下乡锻炼,1980年,提升栗战书为石家庄地委办公室资料科长。这期间,解峰出任中共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他带领石家庄地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地委一班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敢于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大胆拨乱反正,全力清除极左路线带来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积极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性地、富有成效地发展地方经济,为石家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栗战书作为资料科长、地委书记的材料秘书,经常跟着解峰书记下乡调研,写了许多报告材料,作了大量工作,赢得了地委领导的一致好评。栗战书非常尊重老领导,从解峰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解峰,1922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易县东杜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37年考入保定师范,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双峰初小教员。1939年10月任易县第九区公所财政助理员,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至7月,受组织委派参加晋察冀边区抗战学院学习,之后历任易县第八区区长、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县武装部组织股股长、县前方工作团科长,定易涞县六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县武装部长。在艰苦激烈的抗日战争中,他机智勇敢,在组织、动员军民和广大青年联合抗日、开展支前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解峰先后任晋察冀一分区武装部秘书、政治股股长,康庄县公安局副局长,怀柔县公安局局长、县委敌工部部长、联络部长,昌平县公安局局长,察哈尔省公安厅治安科副科长等职。在十分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他出生入死,锄奸反特,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动员、团结群众联合反蒋,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新中国建立初期,解峰任察哈尔省检察署副处长、秘书主任。1952年10月起,先后任张家口地委常委、副书记、第二书记,张家口行署副专员、专员等职。通过艰苦的努力,使张家口地区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1964年12月任“四清”工作团副队长、分团政委。在“四清”整训中遭到错误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被关进“牛棚”,但他始终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坚持党性原则,不向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妥协和屈服,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
 
      粉碎“四人帮”后,解峰同志先后任石家庄地区畜牧局副局长,石家庄行署副专员,中共石家庄地委常委、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
 
      1982年7月至1986年4月,解峰同志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书记,期间先后兼任省委组织部部长、省政法委书记、省委党校校长。1986年5月至1988年5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
 
      1982年春天,社会上出现一种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全盘西化的思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思想风暴,当人们重新考虑社会主义时,引起他的思考。年仅30岁出头的栗战书主动向总书记胡耀邦写信,他在信中建议大唱《社会主义好》,并将原歌词中“右派分子想反也反不了”改成“反动分子想反也反不了”, 可见栗战书年轻时就树立起了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没想到,这封信后来被胡耀邦批转到中宣部,并发表在1982年的《求是》杂志上,这年5月26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全文转载,署名是“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办公室栗战书”。栗战书从此声名鹊起,名声大振。
 
 
十、实现富民强县的无极之路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1982年12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干部四化标准被写入了大会通过的新党章。
 
      1983年7月,经过在石家庄地委办公室的七年培养和锻炼,年仅33岁的栗战书刚好赶上干部年轻化的浪潮,从正科级岗位上被破格提拔为河北无极县委代理书记、书记,步入政坛快车道,他开始在基层独当一面。
 
 
 栗战书在无极
 
       栗战书上任之初,就乘上一辆212吉普车向田间、工厂和贫民村走去。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出发前,材料员和司机竟然不知道要去哪里,考察什么地方。没有警车开道,没有预定的考察点,没有事先向任何地方打招呼,就一辆吉普车,包括工作人员共3人,说走就走,随时可停,直接进车间、到村户,边走、边看、边调研。越走栗战书心里越沉重。
 
  上任之前,他对无极县的困难心里是有准备的,但他没有想到局面竟是如此严重:当时无极县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全石家庄地区发达县70年代中期水平,比邻居正定县落后大约5年左右;农业更是凄惨。全县有好几个公社县戴着贫困帽子,靠吃返销粮生活。石家庄地区的许多贫困人口在冀中平原县的无极县农村……
 
 
 
 
      如此严峻的局面,急需一双手,一双巨人的手来开启这道沉重的闸门,创造出一派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气势。改革的时代,古老的无极县大地上满载苍生的期待,县委书记栗战书心中奔涌着创造的动力……
 
      栗战书回到县城,立马和县委班子成员不分昼夜地缜密谋划。审视县内外历史发展的经验得失,梳理县内外现实发展的宏微案例,他们发现“商品化、工业化”的旋律总是最为强劲。直面无极县情,求解“调整转型”、“三农破题”、“消贫解困”,离开工商业发展,同样是“无米之炊”、寸步难行。县委班子成员认识的高度统一,为实施“工农商业强县”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后,栗战书主持召开了全县商品经济发展大会。他站在主席台上,代表县委作动员,台下坐满了黑压压的听众,他们是无极县几十万人的领路人。
 
      栗战书动情地讲道:实践证明,贫困落后,不是无极县永久的标签;无奈,更不是无极人的本质常态,无极是一片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热土,无极人将在不甘落后、顽强奋斗中实现崛起。他在无极县提出了“近学正定县,远学安徽凤阳县。”
 
      当年,无极县老百姓对栗战书的深刻印象是:高高的个子,身高1米8几,富有热情,充满自信。他,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亲民、作风朴实、领导能力强、经济意识强、既懂政治工作又懂经济工作、人缘好、善于团结干部、工作踏实、工作能力强、善于与人民打成一片、为人民谋福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干部中威望高、在百姓中口碑好、鞠躬尽瘁、忘我工作、不偷懒、不耍滑、不整人、胸怀博大!
 
      由此,八十年代中期,无极县成为河北省粮、油、棉主要产区,也是河北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工业上发展了装饰板材、装备制造皮革、化工、制药五大主导产业。主要产品有合成氨、苯胺等30余种、专用汽车、景观灯杆、沙发革、汽车座套革、箱包革、皮鞋革等,是中国最大的成品革生产基地之一。该县还产生了在全国有名“年广久瓜子”、全国灭鼠药等。栗战书主政冀中无极县以来,外界评价甚高,被中国新闻媒体、报告文学作家称赞为改革开放的“无极之路实践”。有记者说:“栗战书在无极县三载,建设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爱戴!” 
 
      齐梅鹿对记者说,栗战书初踏政坛,主政无极县。他经常“乘一辆212吉普”下乡,到地委开会。无极明朝有个知县名郭允礼,山东人氏。曾在县衙大厅立一石碑,上镌刻:“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据说栗战书对此“官箴”尤感兴趣,特嘱材料员为其抄写保存。
 
      栗战书在河北省无极县委书记任上,卓越的政治才干和为富一方的敬业理念,着实让地委书记解峰很是欣赏,栗战书经常向老领导请教学习。同时,他还向近邻正定县学习,那个时候起,栗战书对正定县有着敬仰心情,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他们两个相邻县有着很好相互学习交流往来。
 
      因为栗战书在无极县的突出成绩,1985年10月,35岁出任石家庄地区行署专员, 走上了地市厅级领导岗位。
 
      1986年春天,共青团河北省委换届,省委组织部从全省选拔团省委书记候选人,栗战书成为候选人之一,1986年4月,36岁的他当选为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这时栗战书向全省团干部提出了:共青团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争取成为学习知识的模范,要当研究型的干部。他率先垂范,考入了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在职进修,1988年2月,又到中央党校党建理论培训班学习。期间,他学习刻苦,勤于思考,编著出版了《民族脊梁》(与河北师大合编),主编出版了《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运动史略》(与王聚英教授等合作)等专著,全面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因此,他被团中央称为: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研究型的团干部。
 
 
 
 
      1990年11月,40岁的栗战书再一次下基层锻炼,调任承德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93年4月,43岁出任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从而走上省级更重要的领导岗位。
 
      齐梅鹿认为:栗战书人性类其祖父,实而耿直,为人处事牢记父亲教导“吃亏是福,让人是德”。多与人为善。在省委任秘书长工作期间,由于栗战书的正直,对秘书们严格要求,他对“河北一秘”李真不尊重老干部提出了批评。但在河北时那个权倾朝野的省委“狂妄一秘”因战书不依附于他的门下,李真对这位严格要求自己的秘书长心怀不满,他俩发生激烈冲突,而被他惨整,在三个候选人,选任两个河北省委副书记时,栗战书考评得票第一,但却遭到了排挤,名落孙山。最后外调,远赴西北任职。老天有眼,这个“狂妄一秘”不久事发,被中纪委查办,司法机关将其送上了断头台。(通过此事,中纪委的同志对战书有如下评价:“看来战书同志是个很有原则性的同志”。)
 
 
十一、中国乡村调研:向农民道歉
 
 
      1998年后,他奉调到陕西工作,任陕西省委常委、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陕西老干部说,走马上任的栗战书,身穿一身旧中山装,脚穿一双绿胶鞋,遍访陕西的每个角落。他利用这段时间,深入陕西农村,走遍三秦大地,研究三农问题。写出了《中国农村调查报告:向农民道歉》,该报告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此报告随后被中组部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走进八里堡》,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李景田出任总顾问。
 
 
 
 
      该剧根据栗战书的调查报告编剧,取材于陕西,演员在剧中讲陕西话、吼秦腔,并由郭达、刘远等陕籍演员主演,“陕西风”扑面而来,令老陕备感亲切。以《走进八里堡》及先前几部“陕西味”剧作登陆央视为标志,“荧屏陕西味”已开始飘向万千寻常百姓家并日渐弥漫开来。
 
 
《走进八里堡》剧照
 
 
      剧情介绍:新任镇长李俊生,在赴任的路上受到八里堡村村民白日举灯的欢迎.村支书武建孝曾是李俊生的战友,二人见面旧情未叙,就为税收之事赤面生战为此,他决心留在八里堡碰一碰这个欠税的钉子村……
 
      2003年,该20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该剧前面字幕打着:根据栗战书同志《向农民道歉》的调研报告创作。因此,中央关注三农问题,出台一些列农村优惠政策,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栗战书再一次声名鹊起……
 
 
《走进八里堡》剧照
 
 
      随后,他凭着个人的超常能力和出色的工作实绩,于2000年出任陕西省委组织部长,2002年出任西安市委书记。栗的党内工作经历再得到丰富。2003年底,栗战书从大西北转战东北,调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次年出任黑龙江副省长,2007年出任黑龙江省长——历经三省,从华北到西北再到东北,在副省级岗位上锻炼14年后,栗战书升至正省级职位,其行政经验再上新台阶。
 
 
十二、“诗人省长”的诗有“烈士情结”
 
 
      齐梅鹿在分析战书的诗歌时写道:2008年,时任黑龙江省长的栗战书两会间做客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崔永元不知从何处搞到战书几首诗,其一曰:“儿男纵马家万里,志士吟诗泪千行。一夜秋风松江月,两三灯火是故乡。”据战书讲,此诗作于2004年中秋之夜松花江畔。当时其调任黑省不久,孤身一人,白云舍下,见月思乡,輒动情思。
 
 
 
 
      战书善学习,文学底子好。中学时作文全年级第一。常作范文上墙展览。且善诗。刚入中学即当选班干部,在“黑板报”发诗一首:“同学选我当干部,我的心中犯嘀咕……(大意是,不当怕辜负同学信任,当又怕耽误学习)。毕业后虽在“一个庄上”工作,但各忙各的,再未见其诗文。倒是闻其“地委才子”之佳称。有“战书醉酒,不误公文”的美谈。
 
      战书“儿男纵马”诗,不解其家庭历史背景的人恐难解其深层滋味。用曾任战书家乡西柏坡革命纪念馆馆长、后又任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张志平(其人对平山党史及战书家党史颇有研究)话说,“南沟一家栗姓,平山半部党史”。其一家在战争年代,15人参加革命,三人为国捐躯。(栗政通、栗吉子牺牲于战场,栗政牺牲于天津日人监狱)“文革”中,其时任山东省常务副省长的爷爷栗再温因坚持原则,不以出卖同志而阿曲权贵,被“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在狱中残害致死。犹为其叔栗政通,新婚次日即别妻辞父,跨马出征,一走不归!转战大半个中国。按照毛泽东的战略图谋,跟随王震将军从延安南下广东,继而北返,突破蒋介石重重包围,迤逦27000余里。被毛泽东称为“第二次长征”!真可谓“东讨西杀,南征北战”。栗战书在陕时获得叔叔栗政通牺牲前一张照片,照片背后有这样的绝笔文字:“我是一个热心的战士。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赋予祖国。当我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就让这个寸身的灵魂愉快的漂泊吧!”    “儿男纵马家万里,志士吟诗泪千行”、“大将出征当狂吼,一代男儿要图强”、“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战书的这些诗作,不仅有其祖辈、父辈为人民“纵马出征”的悲壮背影,亦有其“转战三北(华北西北东北)”的意蕴。
 
      2008年3月,中央电视台“名嘴”崔永元专访时任黑龙江省長的栗战书时,栗不无自豪地自称“三北干部”,指自己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过,这些地方都不是发达地区,但他引以为豪。
 
 
 
 
      战书由冀到陕,再由陕到黑龙江,华北、西北、东北“三北转战”,人称其“三北干部”。这不是“儿男纵马家万里”么?但不管走到何方,官至何位,战书乡音不改,思想之情难泯。其家那只有十余户人家、战争年代不知掩护了多少革命同志的小山沟,永远是他心中的“圣地”;家乡的“两三灯火”,永远照耀着他的心路。但亦如古人诗云:“情随官位移”,好男儿四海为家。记得战书在承德当专员时就说“承德人好,实在”。2004年我们去东北看他,说到黑龙江人,他说:河北有赵燕狭义之情,陝西有三秦豪爽之风,东北多属移民后代,故古道热肠、宽厚包容。“黑龙江人豪爽、仗义。栗战书久居三地,欣赏“三北”人的品质,自己也兼具“三北”人的性情。更重要的是其家一脉相传的“党性”(仅解放前其家就有党员十多位),和“儿男纵马家万里”的“男儿性”及“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官性”。有这“三性”,加之他对崔永元说的“三不”(不耍花、不整人、不偷懒),“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没有理由不相信黑龙江人民会不喜欢他,没有理由不相信他对黑龙江人民的承诺:在省委的领导下,让每个黑龙江人民享受到党的阳光的温暖!
 
      栗战书虽有“诗人省长”之称,但他很少写诗。主要是公务繁忙。他“有诗心有诗意但无诗时”。“儿男纵马、志士吟诗”,这样的诗句,对战书和他的家庭不太了解的人,很难理解其中含义。作为栗战书的同学齐梅鹿在理解战书诗方面“有些优势”,他当时依战书原韵和其一首:
 
“南沟一别家万里,
回首脚印唯一行。
忠臣庭前无二月,
孝子心头有故乡”。
 
      在黑龙江省长任上不到三年,栗战书于2010年调任贵州省委书记。在两年的省委书记任内,栗战书更是充满对贵州的责任感,“贵州不能再等,贵州不想总是垫底”,栗战书受访时说。到任不久,栗战书提出:贵州要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需要有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推动,才能实现“洼地崛起”。随后他携省长赵克志一起进京,向中央要政策到央企要支持。半年后,国务院发布2012二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迎来史上最好发展机遇。
 
 
 
 
      至此,栗战书横跨四省,党、政、团兼具,多级多岗的历练臻于完备。在强调资历、历练的中共政坛,栗战书的履历极为罕见,堪称经典。
 
      2012年,栗战书在贵州工作两年后,出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对于被民间俗称为“大内总管”的中办主任一职,不仅直接为中央高层领导服务,更是中共全党上传下达、协调联络的中枢核心部门。栗战书的完备履历,在中办主任职位上料将游刃有余。同年,他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是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男儿不惧请临危,山岳多姿看峰回。秋风浩荡欺弱骨,鹰击长空展雄飞。”
 
       这是栗战书在黑龙江哈尔滨“江畔思乡”的中秋之夜写下的另一首诗作。与前一首不同,从中人们读到的是志士男儿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从1972年参加工作,42年的时间,栗战书先后在华北、西北、东北工作、任职,有专家称他为“三北干部”。后走进祖国的西南省份,如今进入京城,在中央办公厅、书记处工作。
 
      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实践着对叔叔许下的诺言:“作为您的晚辈,侄儿也将以‘战士的心’与您相会---‘共产党人是刚强的,共产党人是勇敢的,共产党人是无畏的,共产党人是无私的’。叔叔等老一辈革命先烈高尚的精神和品格,将激励着我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好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满腔热忱地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栗战书一个个闪光而结实的足迹,证明了他是一位富有激情又发奋有为、长于思考又长于实践的开拓者,证明了熔铸在崇高信仰中的激情定能激发胆识、锻铸力量、增长才干、缔造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党组织一直关注、激励着栗战书这位德才兼备的才俊。
 
      综观栗战书基层二十年,从乡村社员、生产队会计、生产小队长干起,后任石家庄地区商业局干事、副主任,地委书记秘书、资料科长、县委书记、石家庄地区行署专员。他那里前有平山,后有石家庄地区、无极县。人们所说的那里是他“青春理想开始的地方”。专家认为,河北冀中二十年基层经验为栗战书日后主政西北陕西西安市、东北黑龙江省、西南的贵州省提供了诸多借鉴。
 
      栗战书同志在河北工作二十年,度过了70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青春年华,与故乡河北人民朝夕相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他用心血和汗水、聪明和智慧在祖国燕赵大地上书写了一部年轻知青毕业生青春无悔的感人诗篇。
 
 
 
 
      回望河北,为他的青春理想做注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关注三农、关注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幸福,这是他当年的青春理想。
 
      如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老一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名人荟萃,新一代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在新一届大学生求职即将走向社会贡献青春的时候,仅以此文献给2016年即将毕业的新一代青年大学生们。
 
 
 
 
     作者:尤秀斌(秀灵)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任编辑作家

               王聚英 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院长

              全世杰,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总编辑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