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始末

时间:2015-01-05 07:0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38次
开垦荒地、扩大耕地、增加粮食,无疑是解决中国当时粮食严重短缺这一突出问题的重要决策。而由各级团组织去动员和组织青年到边疆垦荒,则是受到当时苏联正在掀起的青年垦荒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极大鼓舞。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掀起一股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热潮。“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至今都是中国青年艰苦创业的楷模、无私奉献的象征。在现有公开的史料中,全国有17个省、市组织了青年志愿垦荒队,上万名青年参加了边疆垦荒劳动,而至今四川青年这方面的史料还尚未见诸报端。经过作者的挖掘,现将“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真实史料作一披露。
 

一、组织青年开垦荒地的缘起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对旧社会留下的一穷二白、经济濒于崩溃的困难局面,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很快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恢复,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订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当时,农业经济的落后与粮食等农产品的极度短缺,严重制约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党和政府做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决策,这就是有计划地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并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实现3868万亩的开荒任务,同时把垦荒作为一项长远规划来进行部署,要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积极进行宜耕荒地的调查和勘察,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大规模的垦荒准备条件。


      1955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同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指出:“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准备垦荒4亿至5亿亩”,提出了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宏伟目标。


      开垦荒地、扩大耕地、增加粮食,无疑是解决中国当时粮食严重短缺这一突出问题的重要决策。而由各级团组织去动员和组织青年到边疆垦荒,则是受到当时苏联正在掀起的青年垦荒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极大鼓舞。1955年4月,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在访苏期间,考察了苏联共青团组织城市青年远征垦荒、建设共青城的情况。回国后,他们向党中央递交了《关于苏联开垦荒地的一些情况的报告》。同年6月27日,党中央转发了这个报告,认为这个报告“很有参考价值”,表达了对这一行动的认同。这实际上标志着由团中央发起并组织的青年开垦荒地的序幕开始启动。

 


胡耀邦


      1955年7月6日,团中央在《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中指出:中共中央已批准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共青团在这方面应起积极的突击队的作用。我们也打算动员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紧接着,在团中央写给党中央的报告中又一次提到:我们觉得,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的、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学生和无职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


      这年8月底,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欢送全国第一支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北大荒时作了《向困难进军》的极富鼓动性的讲话,他鼓励垦荒队员用“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精神对待困难,在黑龙江的荒原上安家落户,多做贡献。他还在会上郑重宣布,在以后的两年,北京市至少将有1800名青年参加垦荒队,以后每年还要继续增加。胡耀邦的讲话和北京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隆重出发,引起全国青年强烈的反响。在团中央的发起和组织下,全国迅速掀起组织青年垦荒队到边疆、到山区的活动。到1955年末,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上海、武汉、天津、湖南、广东、浙江、福建、河南、云南、江西、广西等省市组织了青年志愿垦荒队,上万名青年参加了边疆垦荒劳动。

 


 
 

二、四川青年垦荒的行动方案


      在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热血激情感召下,四川各地青年纷纷要求奔赴边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团省委制定的垦荒行动方案应运而生。


      团省委的行动方案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提出全省青年开垦荒地的初步规划以后制定的。按照团省委提出的《关于发动与组织青年开垦荒地的初步意见》,从1956年起,全省将组织青年大规模开垦若尔盖草地、组织青年开垦盐源县的慢坡子荒地,组织青年到外省外地开荒,组织专区范围内进行远距离开荒,组织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短距离开荒等。到1962年,全省将组织青年开垦荒地(包括短距离开荒在内)778万亩,预计可为国家增产粮食24.94亿斤。


      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是国家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通过组织青年开荒,也能够使青年在劳动锻炼中,培养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贵品质。这是团省委组织青年垦荒的基本动机。为此,团省委要求各级青年团组织,必须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出发,本着充分发挥青年积极性的精神,大力发动与组织青年开垦荒地。

 


 


      1955年11月27日,团省委在《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向省委的请示报告》中提出,拟在1956年1月由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郑昌尧等人发起,组织约300人的第一批青年志愿垦荒队。其具体方案包括:1.关于垦荒地点问题。经团省委和省农业厅研究,确定在阿坝州若尔盖草原的唐克坝进行开荒。2.关于开垦荒地的任务和投资问题。初步确定每人平均负担15亩计算,1956年可开荒地5000亩,争取播种1100亩;其口粮、房屋、医疗、路费及其他必要的生活补助共需8.42万元,主要发动机关、工厂和铁路青年职工支援。3.关于人员来源问题。青年志愿垦荒队的300人和唐克农场工人100人共400人,主要由重庆、成都两市青年组成。在400人中,农村青年和城市高小初中毕业生、失学失业的社会青年各半。在动员工作中掌握其中应包括20%的女青年和10%的转业军人,以及一定数量的木工、泥工等。4.关于审查和选拔工作问题。由团市委和区工委负责进行,作法是先由积极分子发起,团省委号召,团区工委负责登记,团市、县委审查批准。要求2月中旬结束审查工作,2月底集中编队出发。选拔条件是:政治历史清楚,身强力壮,意志坚决,不怕吃苦,家庭赞同,年龄在18至25岁。5.垦荒队的领导骨干,拟从团内抽调相当于团县委书记的干部担任队长,并在重庆、成都两市中抽调优秀基层团干部2人分别担任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由7人组成垦荒队队委会,进行集体领导。6.拟在1956年初先由发起人在报上公开发起号召,并着重在两市展开宣传,进行组织登记、审查和发动支援等工作。


      团省委在向四川省委的这个请示报告中提出的一些设想,虽然与最后实施的情况有所不同,如全省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首先在重庆市发动和组织,而不涉及成都等地,但是该报告对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发起方式、队员选拔、领导组成,以及垦荒地址、主要任务和投资预算等都作了计划安排,为在全省正式吹响青年志愿垦荒的号角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重庆志愿垦荒队组建计划


      按照团省委的部署,重庆团市委于1956年1月25日拟定了组建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实施意见和工作计划。团市委在向重庆市委、团省委、团中央《关于组织重庆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计划》的报告中指出:为了支持青年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祖国增产粮食,逐步解决本市青年就业问题,根据团省委的指示,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草原唐克坝垦荒。团市委计划在1956年2月组织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第一队到团省委所指定的地区唐克坝建立重庆青年集体农庄,人数为200名。同时,另代省农业厅招收唐克农场工人100人。1957年春拟再组织第二队前往,人数约为2500人。


      重庆团市委的组建计划称,鉴于垦区异常艰苦,不仅气候严寒,劳动紧张,而且头1、2年内只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加之,第一队还必须为今后继续组织垦荒准备条件。因此,第一队队员条件必须严格掌握,同时,垦荒队的领导骨干亦应较强才能胜任工作。


      在工作步骤上,青年垦荒队员和代招农业工人的选拔工作同时进行,故按300人下达分配名额:市中区80名(社会青年);江北区40名(其中农村青年22名、社会青年18名);南岸区45名(其中农村青年27名、社会青年18名);沙坪坝区45名(其中农村青年35名、社会青年10名);九龙坡区40名(其中农村青年31名、社会青年9名);北碚区50名(其中农村青年35名、社会青年15名)。


      团市委要求各团区委在选拔队员工作中,必须在区委的领导下,密切配合有关方面,依靠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必须立即着手清理、审查已提出垦荒要求青年的情况,把宣传垦荒和组织垦荒队伍的工作结合起来;必须书记负责,指派专人分片具体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对向团市委报送的对象,必须进行体格检查,并且派人与本人、家庭谈话,保证符合垦荒队员的质量。


      关于垦荒队第一队的经费问题,本着“少花钱、多开荒”的原则,采取国家部分贷款、投资,主要由群众自筹的办法解决。预计保证垦荒队有必需的生产资料和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除发动青年自带生活用品、零用钱外,约需11万元,省农林厅准备投资和贷款3万元,其余8万元主要靠重庆市青年进行支援。


      团市委计划在1956年1月底前作好青年垦荒组织工作的准备,2月初在报上发表郑昌尧等人要求垦荒的申请书,拟于25日左右由重庆出发去垦区,同时结束物质支援工作。

 


 

四、垦荒热潮在重庆迅速掀起


      重庆团市委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计划很快得到重庆市委的同意和四川团省委的支持,一场声势浩大的组织青年奔赴若尔盖草原垦荒的热潮在山城迅速掀起。


     (一)报名热潮


      1956年2月7日,重庆团市委正式批准郑昌尧等发起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川西若尔盖草原垦荒。这一消息见诸报端后,在全市青年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迅速掀起了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垦荒队的热潮。


      从2月7日到2月9日的短短3天时间里, 全市就有20107名街道社会青年和市郊农村青年报名申请参加志愿垦荒队。在全市各区团委的接待室里,在各乡的团总支和街道团支部的办公地点,都挤满了许多热情的急切要求参加垦荒队的男女青年。许多青年还当即写下了决心书,纷纷表达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的雄心壮志。到2月12日的农历春节前夕为止, 全市青年申请参加垦荒队的报名工作卽告结束。

      在这期间,广大青年报名之踊跃,热情之高涨,是重庆自解放以来少见的场景。在上万人的报名中,团市委首先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这次批准的垦荒队员中,有不少是农业劳动模范、青年生产队长、民兵小队长、街道青年治安模范和各项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这些垦荒队员主要来自应届、往届毕业的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他们主要来自于城市,也有来自市郊的青年;有已经就业的伐木者、泥水工、木匠、裁缝,也有尚未就业在家的青年。2月20日重庆团市委即通知被批准的垦荒队员作好出发准备。

 


 


     (二)各方支援


      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前往若尔盖草原开垦荒地,成为当时重庆青年及各阶层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各阶层各方面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垦荒队赴边垦荒。


      重庆搪瓷厂团支部展开了一次“战斗星期日”的活动,他们将厂部给予的500元奖金,以及义务劳动所得的400个瓷盅、瓷盆和一对保温茶桶赠送给垦荒队;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学生把生产实习中所得到的200元酬金,全部赠给垦荒队;重庆市木材公司全体团员和青年决定支援价值人民币200元的两部双轮双铧犁;重庆乐器厂、重庆皮革厂等工厂青年在业余时间利用废料为垦荒队制作一些必要的生活和文化用品等。


      中国百货公司重庆批发站、重庆产科医院、重庆杂技艺术团等单位的青年集体给垦荒队的青年写信,表示热烈的支持。在短短的时间里, 团市委就收到各方面要他们转寄给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慰问信800多封。《重庆日报》还开辟专栏刊登了一批热情洋溢的来信。


      在春节期间,重庆市川剧界老艺人为垦荒队义务公演;驻渝解放军和公安部队送给垦荒队帐篷等物资;不少市民都以能够为垦荒队做一些工作而感到莫大的愉快,团市委很快就收到了各界给予垦荒队的物质支援共达10多万元。团市委决定,在收到社会各界支持的8万余元款项中,以5万元左右为垦荒队购买两台拖拉机,以1万元为队员们添置御寒衣服和少部分文娱器材,其余部分留作以后组织和支持垦荒之用。

 


 


     (三)热烈欢送


      1956年2月25日下午,重庆团市委组织各界青年3000余人在人民大礼堂举行欢送大会。副市长陈筹出席会议并致词,他勉励垦荒队员们克服草原的气候严寒等困难,为胜利完成垦荒任务而奋斗。


      在欢送大会上,重庆团市委副书记廖伯康发表了讲话。他指出,重庆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为了唤醒大地,给祖国增产粮食和工业原料,就要离开亲人,离开熟悉的故乡,到2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所走过的若尔盖草原去垦荒。他激情地说,垦荒队员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重庆人民派遣你们开赴草原,你们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希望你们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和嘱托,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


      郑昌尧代表300名垦荒队员们在欢送大会上讲了话。他说, 我们将要去的地方,是一片一望无边的、美丽富饶的草原。可是这样美好的地方,多少年来,却一直躺在那里睡大觉;我们将要去的地方也是一块土地荒凉,人烟稀少,生活艰苦,困难又大,困难又多的地方。他说,为什么我们要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呢?说起来很简单。我们都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共产党教养的儿女,为了继承革命先烈的遗愿,为了实现红军英雄的理想,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我们选择了最艰苦、最困难、祖国最需要的劳动。红军在雪山草地与敌人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雄形象,高原建设者的英雄气概,永远鼓舞着我们奋勇向前。


      欢送大会上,垦荒队接受了团市委赠给的“向草原进军”的锦旗;全体垦荒队员在大会上庄严地举手向党和人民宣誓:不怕千山万水,不怕高原严寒,勇敢劳动,战胜困难,实现革命前辈的理想,把草地变成祖国未来的粮仓。


      《重庆日报》2月26日发表社论指出,若尔盖草原是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草地,当年红军冲破重重困难,跨过草地时就曾说过:“总有一天,草地会是我们的。”今天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就要开赴那里,实现当年红军的理想。“苏联青年能做出来的事,中国青年也能做出来;首都青年能办好的事,重庆青年一定能办到。”全市人民和青年为垦荒队的英勇行为而感到光荣和骄傲,垦荒队的事业不论是现在、将来都会得到全市人民和青年的支持,得到全省人民和青年的支持。


 

 
 

五、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斗


      农村劳动是艰苦的,而垦荒劳动更是苦上加苦;边疆生活是艰苦的,而高原的边疆生活更是苦上加苦。这些,都没有吓倒年轻的垦荒队员。


     (一)进军途中


      2月26日, 是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的300名青年正式出发去若尔盖草原的日子。从山城出发后,沿途都受到四川各地青年的热忱接待与欢送。


      汽车穿过成都平原,一个高山连着一个高山,山上白雪皑皑,原始森林茂密。过了麦尔玛,到处是一道道的冰河。行进的汽车不得不停了下来,队员们开始了徒步行军。8个小伙子拉着两部满载行李的大车在冰上移动着。路很滑,队员们经常摔跤;脚被冰凌刺出了血就扯块布扎好伤口;口渴了,就在地上抓把雪塞进嘴里。遇到冰河,他们就卷起裤管、打着赤脚,一股劲冲过去。有时大车拉到河心,冰河解冻,半截大车掉进了冰窟窿,队员们就站在冰水里,忍着刺骨的寒冷,拉的拉,推的推。这样一直过去了4天。准备的干粮快完了,队员们觉得拉大车的小伙子最辛苦,都主动把干粮拿出来给拉大车的小伙子吃。小伙子们担心姑娘们体弱,受不了这样大的苦,总想帮她们一把,但姑娘们都很倔强。她们说:“你们受得住的苦,我们也受得住。”


      经过9天行军,垦荒队员们终于到达了若尔盖草原。草原十分辽阔, 垦荒队员们又在唐克坡上徒步行走了4天,才到达农场所在地。

 


各地青年志愿垦荒队历史资料照片


     (二)开垦荒地


      3月中旬,在四川内地已经是播种季节,但草原上还覆盖着白雪。生产队员们就利用这个空闲时期,展开了积肥运动。草原的肥源是异常丰富的,遍地都是畜粪。但那时,这些畜粪上面还被雪掩盖着;同时垦荒队员又没有准备积肥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就用双手代替工具,刨开冰雪,把粪肥拣在自己的面盆里。手被冰雪冻得发痛,但谁也不叫苦。到4月初,生产队的120多个队员就积了近200万斤肥料,提前完成了原计划要在5月份才能完成的数量。


      机耕队员们的任务是学习,他们必须在春耕之前要成为熟练的农具手。没有课堂,没有讲义,他们就坐有冰冷的草地上,用心听课和作笔记。为了在尽快短的时间里学会基本知识,不少青年还充分利用吃饭的时间,端着碗蹲在农具旁边熟悉机械零件;晚上,在帐篷里的油灯底下,抓紧时间复习笔记;天刚亮,就有人推开被子旁边的积雪,开始了新的学习。


      草原的春耕季节是短促的,农场计划春季要开垦和播种的任务也很大,而当时只有3台拖拉机能够工作。为了加快垦荒进度,机耕队员分成两班,3台拖拉机在4个年轻人的带领下,昼夜不停地在处女地上耕耘。草原的夜是寒冷的,而且常常狂风暴雨,风雪交加,但垦荒队员们都抢着要做夜班。机耕队的垦荒效率也迅速提高,每班犁的土地由80亩提高为91亩。


      为了抓紧在较短的时间里播下种子,垦荒队员们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一直干到晚上,有时晚上也点着煤油灯干。有一次,正在播种时,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接着是一阵急骤的雪弹子,队员们赶紧顶着鸳兜,跑回家一看,帐篷被风吹翻了,口袋里满是雪弹子。经过艰辛的劳作,垦荒队员们在第一个季节里,就开垦出7000多亩荒地,并在6000多亩的处女地上播上了青稞、小麦、洋芋和亚麻、甜菜等种子。

 


各地青年志愿垦荒队历史资料照片
 

     (三)采伐林木


      采伐林木是垦荒队员们的又一重要工作,他们中的一支队伍开到了原始森林,去砍伐建设房屋和粮仓所需要的木材。队员们上山后在斜坡上搭起木房,这就是他们的住屋。深夜,森林里狂风的呼叫声,夹杂着老虎、豹子的吼叫声,经常把队员们从梦中惊醒。4个队员持着卡宾枪,守护在木房的四周,保卫着队友的安全。


      原始森林里的气候比草原还要冷,大风雪里经常夹着比拇指还大的雪弹子,有的地方积雪终年不化,树枝上倒挂着一条一条的冰凌。山里空气稀薄,劳动不到多久,就要喘气。伐木队员最初去的时候,一天只能砍伐两三根树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队员们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


      在森林里,斧头、锯子的声音夹杂着野兽的叫声,与伐木队员的笑声、歌声交融在一起。风刮来时,队员们说是老天爷的大电扇;雨袭来时,队员们说这是露天浴室;摔了跤,他们说是在溜冰。在这里,处处都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留在草原上的垦荒队员对伐木队员非常关心,他们常常派人到森林里去探望自己的伙伴,姑娘们抢着为伐木队员洗衣和补衣,炊事员爬山踏雪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伐木场来。伐木队员们很受感动,他们决心提前完成伐木任务,伐木数量每天也提高到10多根,甚至50多根。当白河的冰块溶化的时候,伐木队员们又将他们砍伐的7000多块木材顺着河水流到唐克农场的建设工地,去修建房屋和粮仓。


     (四)苦中有乐


      垦荒劳动是紧张和艰辛的,而草原的生活却既艰苦又充满着乐趣。初到这里的时候,垦荒队员们感到与在家里是大不一样,要想吃一顿香甜的饭,或是用热水烫烫脚,或睡上一个好觉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这没有吓倒垦荒青年,他们知道只有用自己双手劳动和开发草原的坚强意志才能克服这一段眼前的困难。于是,他们在草地上搭起帐篷,用成捆的茅草垫成床铺,在白水河里取水煮饭,夜间把睡袋摊在被窝里遮挡草原上的风雪。


      草原上的空气特别清新,垦荒队员早上起来后,就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的作早操,有的跑步;中午气候温和,队员们都喜欢到白河里游泳;傍晚,姑娘们在草原上散步、哼歌,小伙子们骑着唐克马在原野上飞奔;有的在场地上打篮球、排球,还常与驻地解放军部队和实验站、勘测队的队员们比赛;有的在俱乐部帐篷里打扑克牌、拉二胡等。他们还开展义务劳动,修建起田径运动场地,并成立各种锻炼小组,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最受垦荒队员们欢迎的,是休假日的团日活动,有讲团课、歌唱,还有打猎、钓鱼、野餐等,丰富多彩。


      草原地处偏僻,消息闭塞,看不到报纸,订不到杂志,他们只有从家乡的来信里了解外面的世界。在业余生活里,他们还常与驻地解放军战士、试验站工作人员和附近少数民族弟兄们举行联欢晚会,表演着垦荒队员们自己创作的歌曲,以及同大家牵着手跳起的集体舞。垦荒队还组织了业余文化学习,办有初小4个班和高小2个班,以巩固和提高垦荒队员的文化程度。


各地青年志愿垦荒队历史资料照片
 
 

六、唐克农场垦荒的初步总结


      唐克农场是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艰苦创业的地方。这里的建设和发展,凝结着唐克人的智慧和力量,浸透着垦荒队员的血汗和深情。创建初期,条件恶劣,困难重重,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有教训值得吸取。唐克农场建场第一年的工作总结就是印证。


      唐克农场是1955年12月开始建场准备的。1956年3月,重庆市青年垦荒队参加了建场工作。建场第一年,包括垦荒队员在内的全场场员对草原建设热情很高,为完成建场初期的各项艰巨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由于唐克地区土匪叛乱,治安情况恶化;龙(日)唐(克)公路未按时通车,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以及农场对高原自然气候规律掌握不够,对组织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缺乏经验等,致使农场建设第一年的生产和基建任务没有如期完成,当年就出现了较大的亏损。


      在组织管理上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突出的是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劳动纪律松弛,旷工、缺勤、迟到、早退的现象严重,怕艰苦不安心工作的人增多,打架、赌博、偷盗、怠工等歪风邪气得不到及时纠正。1956年9月四川省农业厅、四川团省委和重庆团市委共同组成工作组,前到若尔盖检查唐克农场的工作后认为,农场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还是领导班子的问题。省农业厅认为,唐克农场领导班子出现的问题,与省和与自治州的领导关系不明确,有极大的关系。唐克农场地处阿坝州境内,是属省领导还是归州领导,以及如何领导等问题一直没有理顺,故而对农场领导班子建设抓得不紧,出现了问题也处理不力。这一问题经过1957年冬和1958年春3个月的集中训练,才明确了领导关系,调整并充实了领导班子,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


      四川省农业厅在总结唐克农场的经验教训时认为:在草地上办唐克农场,由于办场方针不明确,盲目性大,对当地群众经验和需要重视不够,忽视当地气候特点,致使农场最初的经营方针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唐克农场建立纯牧区,建场时未先进行试种工作,并盲目地发动青年进行垦荒,未先发展畜牧业,再结合发展农业,而是以农业为主,进行开荒生产,结果遭致失败。

 


 

七、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奋战在若尔盖草原上的重庆青年垦荒队。1956年5月2日,四川省农村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成都开幕,有汉、藏、苗、羌、回等各族青年代表1018人出席会议。在这些青年积极分子中,就有来自若尔盖草原的重庆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代表郑昌尧,受到与会代表的敬重和社会各届的青睐。


      重庆市党政和团组织没有忘记派遣到若尔盖草原上的重庆青年垦荒队。1956年8月27日,青年团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专门邀请远在若尔盖草原的重庆志愿垦荒队代表前来列席会议。垦荒队队员、唐克农场女拖拉机手王顺芳代表重庆志愿垦荒队以《草原上的第一个春天》为题,向山城人民和广大青年汇报了垦荒队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事迹,受到全市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1956年10月,以王维舟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到四川藏、彝地区进行慰问活动。12月15日,中央慰问团第3分团冒着严寒,给战斗在唐克草原上的青年垦荒队员带来了温暖和建设草原的力量。唐克农场里的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打着“沿着红军战士的脚迹向草原进军,把荒地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乐园”的旗帜来迎接慰问团。在慰问团到来以前,农场里的青年们到冰天雪地的草原上去找来当年红军充饥的野果——人参果,敬献给慰问团,表示要以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建设草原。

 


 

八、夭折的困境与宝贵的财富


      轰轰烈烈兴起于50年代中期的四川青年志愿垦荒热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跌入了低谷,没有能成为当时四川大规模开垦荒地的主旋律,其原因是多种而复杂的,其中体制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条。


      组织青年垦荒队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这是团中央根据中央的精神,借鉴苏联的经验而决定开展的。这一决定的初衷与中央精神是完全吻合的。四川各级团组织从上而下的动员号召与全省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使得人数不多的青年志愿垦荒队,成为当时青年工作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实已经证明,团组织动员组织起来的垦荒队,实际上是担负不起其领导责任的,比如垦荒队的党组织建设、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农业技术等问题,都不是团组织自己能够解决的。如果当地党委政府不把青年垦荒队作为一个基层生产单位去领导,同时青年垦荒队也不同时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那么,青年垦荒队必然最终夭折。正如团中央在批转一个报告时强调指出的:“现在还有个别青年垦荒队,全部工作都由团进行领导,这不是正常的现象。垦荒是国家移民的一部分,垦荒队员的权利与义务和当地居民完全一样,它的工作应当由各地党委和政府统一管理起来。当然,有关地区的团委也需要采取负责到底的精神,加以关心和帮助,及时地把情况和问题反映给党和政府。”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奋斗拼搏过的唐克农场,由于缺乏经验、建立时间仓促、各方面准备不足,加之在与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关系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存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决不是仅靠团组织就能办到的。从1956年下半年以后,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各地停止再组建新的垦荒队,并着手对不同类型的垦荒队进行整顿。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工作,各地撤并了一批,其后大多垦荒队陆续归并到就近的国营农场或农业合作社内,其中对一些青年另行适当安置。


      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尽管历尽坎坷与波折,但他们为建设边疆、开发山区、支援民族地区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激情和行动所带来的激发青年一代无私奉献的劳动热情、为国分忧的主人翁意识、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今,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提倡和发扬的。可以说,他们是后来四川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先头部队,是四川百万知识青年奉献广阔天地的先锋战士。年轻的垦荒队员们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红军长征战斗过的草地垦荒,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在物质上创造出突出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留下宝贵的财富。这种珍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