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遥想当年牛街胡同里的“话匣子”

时间:2017-03-26 01:5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15次
我是一个老北京,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牛街是我的故土我的根,我在那里度过了金色童年;那里留下我生动美好的回忆,比如胡同里的“话匣子”,就曾经带给我许许多多的乐趣。

 

  
 
 
      “话匣子”是北京人的叫法,其实就是收音机。
 
      我是一个老北京,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牛街是我的故土我的根,我在那里度过了金色童年;那里留下我生动美好的回忆,比如胡同里的“话匣子”,就曾经带给我许许多多的乐趣。
 
      我们住的那个大杂院,住着七八户人家,从早到晚热闹非凡。院子本来就不大,又住了那么多的人,能不热闹吗?虽然人多,但邻里之间,相互照应,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处得非常和谐。
 
 
       说起收音机,也就是“话匣子”,在咱北京可以说是紧俏商品,不是家家都有,像我们这个院中,才有两台。一台是我们家界壁儿的杨老伯(发“掰”的音)的,再一台就是北屋的房东李伯伯家的。
 
      我说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那时,没有电视,而收音机就成了老百姓首选的娱乐工具了。牛街的小胡同一般比较窄,也很密集,如果你走在胡同中,在无意之间就能听到收音机里播出节目的声音。就拿我们那个大杂院来说吧,院子不大,所以只要杨伯伯一开收音机,全院都能听见。我从小就从收音机里获得很多的乐趣。尤其是夏天,北京的天儿真够热的,再加上房屋矮小,人们普遍都到院中或胡同里乘凉。吃饭的时候,家家都把炕桌子放到院子里,老老小小的坐在小板凳上,吃饭、喝茶、聊天。其乐融融,真的很不错。
 
 
      收音机里不时传出优美的西皮、二黄,京剧唱腔,马连良的《借东风》、谭富英的《空城计》、裘盛戎的《铡美案》、袁世海的《野猪林》、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真称得上是京剧中的上品,棒极了!让喜欢京剧的人过足了戏瘾。
 
      还有那侯宝林、郭启儒说的相声《夜行记》逗得您前仰后合,李润杰的快板书《劫刑车》听起来有滋有味儿。还有什么“单弦”、“山东快书”、“京韵大鼓”这一类曲艺艺术,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我当时还是个孩子,上学比较晚,1958年才上小学一年级。上学之后,对收音机的儿童节目特别感兴趣。当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有个少儿节目叫“小喇叭”,每当听到“答滴答,答滴答,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我就坐在收音机前不想动。儿童节目丰富多彩,而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最喜欢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一条扁担睡仨人》、《大红马》、《神笔马良》等等许多好听的故事,最上瘾的还是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的故事,真是好听极了!
 
      评剧是咱北京人喜欢的一个剧种,尤其解放后,评剧推出了几出现代戏,很受人们的欢迎,如《刘巧儿》、《小女婿》等。1960年代初期,评剧界出现了一位新人马泰,他的唱腔浑厚、明亮,委婉动听。在新戏《夺印》中,他扮演的是党支部书记何文进,一炮走红,马上红遍了大江南北。当时的评剧编剧们相当给力,在短短的几年内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戏,如《夺印》、《向阳商店》、《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李双双》、《红色联络站》、《会计姑娘》、《千万不要忘记》、《南海长城》等,在这些戏中,几乎都有马泰的精彩演唱,深受广人大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因此,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评剧高潮。人们嘴里哼的、嘴里说的,总是和评戏有关。于是人们记住了他(她)们的名字:魏荣元、马泰、陈少舫、张德福、席彩莲、花月仙、小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赵丽蓉……一大批评剧名人大腕,真可谓是深入人心。
 
 
 制图 王金辉
 
      1962年5月里的一天,我还在院子的门道里写作业,我的同学于得水来到我家找我,他对我说:“明天话匣子里有马泰教唱评剧《夺印》中的劝广清一段,你学不学?”我一听,高兴地对他说:“学呀,几点?”他告诉了我时间。第二天,我跟杨老伯说好,让他准时开收音机。杨伯伯笑着对我说:“我还要上班,我跟你老婶说好了,让她准时给你放。”就这样,我学会了第一段评戏《夺印》选段“劝广清”。那年的“六一”,在学校的联欢会上,我清唱了这段评剧,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打那以后,我越发不可收拾,学会了马泰的许多唱腔,受益匪浅。到现在,几十年匆匆而过,可我对评剧还是喜爱,还参加了老年评剧队。还时不时地跑到乡下演出,过上一把戏瘾,真的很不错!
 
      还是说1960年代初期吧,那时的收音机里,每天都播放评书节目,每天两次,中午12点一次,晚上6点重播。在那时评书也成了人们平时生活一份重要的“精神大餐”,每天必听。因此,也记住了评书大师的名字:袁阔成。袁先生的《三国演义》说得好,殊不知,袁先生的现代评书也说得非常棒。他说的《烈火金刚》,有声有色,活灵活现,非常生动好听。如评书一开始就讲了“史更新一弹突围”,就一下抓住了听众的心。再往下听更是精彩,什么“飞行员大闹县城”、“丁尚武大刀炮楼救妇女”等,听得人既紧张又兴奋。可以说在那时我听过的评书除了《烈火金刚》外,还有《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红岩》等。那时,我在广内大街一小上学,中午放学后,赶紧往家跑,没别的,就惦记着听12点播出的评书,真是听了上段想听下段。如果说中午有特殊情况没听到,下午的重播我是必须听到的。
 
      我这个人比较聪明,从小就有模仿能力,而且记忆力非常好。比如中午听过的评书,下午去学校给同学们讲,基本上不走样,把他们都听傻了!
 
      匆匆几十年过去了,收音机、半导体时代也过去了。现在的平板大电视和高科技的电脑,都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就拿电视节目来说吧,频道众多,想看哪个看哪个,可我总觉得跟小时候的“话匣子”比起来缺点儿什么。缺点儿什么呢?我也说不清,就觉得没那么实在,那么专一。
 
      说到底,我觉得缺少的,是那么一种胡同中的气氛和邻里之间的亲情吧。您觉得呢?
 
 
 
 
      (原标题:胡同里的 “话匣子”)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