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画长廊

福建知青著名国画家翁振新的美术之路

时间:2015-01-28 12:4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40次
上山下乡期间,翁振新的绘画才能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公社要画宣传栏的刊头他随叫随到,县“三忠馆”要借他去美术班搞创作,地区办农业展览调他去布置。

 


 
 

      大凡一个人能成为画家,莫不跟他幼年时对美术的兴趣及老师的启蒙密切相关,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知青名人国画家翁振新就是如此。


      知青名人国画家翁振新出生在莆田涵江,他才五岁的时候,就会眼兮兮盼着在城里读书的哥哥周末回家——哥哥会送他粉笔,他可以看哥哥画画,自己也用左手在地上涂鸦,画志愿军侦察兵,画美帝鬼子,画得入迷了就夜里挑灯再画。不知不觉中他成了“左撒手”。听人家说,用左手写字会被乏师“启(打)手眼”,临上保尾小学念书的前一天,他赶紧练习用右手写字,但画画仍用左手,终归积习难改。


      说来他很幸运,刚上学就遇到一位好老师,这老师叫林枫,毕业于上海美专,尤善水墨画。林老师很快发现了这棵好苗子,非常喜欢,就精心教他,他也越画越好,校园的墙上贴满了他的画。后来他转到实验小学念高小,学校的美术老师刘鸿荣也很看重他,还鼓励他去投稿。当时的《莆田报》还真的刊登了这位小学生画的《南瓜丰收图》:一个小孩沿梯子爬上了大南瓜,真是想象丰富,充满童趣。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莆六中,担任了校学生会的宣传委员,于是,每星期的黑板报或墙报的刊头让他全包了。临近初中毕业投考时,他的美术启蒙老师林马风希望他报考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由于当时莆六中已被批为省重点中学,所以举棋不定的小翁最终还是报考了母校。

 


 


      一九六六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使他成了历史的特定产物——“老三届知青”。就在一九六九年底,他来到莆田县庄边公社的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他并没有放弃爱好,依然把华三川画的《白毛女》《交通站的故事》等连环画带在身边,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时翻翻,研究画中的人物造型。他注重人物画,而不喜欢那种虚无的艺术,他觉得艺术应该反映时代,反映人生。在国画家翁振新周围就有许多纯朴、善良、勤劳的农民,值得同情也值得钦佩,所以他不断地用左撇手对他们进行人物速学和默写。

 


 


      上山下乡期间,翁振新的绘画才能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公社要画宣传栏的刊头他随叫随到,县“三忠馆”要借他去美术班搞创作,地区办农业展览调他去布置。有一回他被接兵部队的同志看上了,只是军医在为他诊脉时,发现他的心跳太快,不合军人体格要求,他只好回到山里,回到农场。有一天在坑口水库的工地上,他当“牛头”,拉着一板车沙土下坡,谁知速度太快,车翻了,人也摔倒了,幸好戴着安全帽,只是后脑勺受伤流了点血,否则就会酿成大祸。


      一九七三年春的一天,省知青办主任到莆田山区知青点检查工作,他被叫去写篇报道,还真行,领导看了很满意,就把他借调到县知青办协助编简报。后来,命运女神向他招手,他跨进了福建师范大学的大门,在美术系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旅。早无,他画素描,画油画,渐渐地他发现中国画疏简流动的意境和连绵相属的气势的实现,可以借助于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速写、默写的娴熟功夫,于是他放下油画笔,开始在中国画领域里寻找自己的道路。为了使作品融汇中西,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在留校任教一年后,他又到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

 


 


      当时,福建的现代人物画还比较薄弱,而浙江的方增先、李震坚、周昌谷、顾生岳、周沧来等一批画家早在六十年代就吸收西方的素描艺术,并结合中国花鸟画等技法,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国人物画风格,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一个中国人物画的高峰。


      翁振新如饥似渴地研修,苦苦寻求东、西方审美的交叉点,企求东方和西方艺术特点的有机结合,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寻找个人性格、气质、艺术内容和艺术风格三位一体的最佳结合点。他根据题材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绘画手法,从写实到变形,有意识地追求创新,不断地变换和吸收。他还担心自己的画定型下来,就经常把西方的艺术、民间艺术的作品取来参考,以求在自己的人物画中排除陈旧的面目,达到一种新的效果。在创作中他不产生一种程序,抛弃“几十年一贯制”,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画不好,不断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他告诫自己:不要过早形成绘画风格。他的画也有意与老师有所区别,不去追求那种时尚的艺术效果。一九八零年他学成回校,便与杨启舆、陈德宏等老师在福州举办联展,给福建省画坛带来一股清新的艺术气息。

 


 


从生活中获得灵感


 

      在不懈的探索中,翁振新深深懂得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无所谓艺术。画家的情感是通过手中的笔墨得以表现,所以笔墨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具备了一定的表情性。中国写意画是一种表情艺术,即“画乃心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形象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感受和情感,并最终把它的情感、心理乃至潜意识注入笔墨,融人形象。写意画讲究笔情墨趣,其笔法墨法也千变万化:正侧顺逆、抑扬顿挫、提按收放、泼墨破墨、积墨宿墨……而通过水的媒介作用,还能创造出干湿、浓淡、虚实等绰约多姿的墨点、墨线、墨团、墨块来。他在不择手段“玩弄笔墨”的同时,也细细地研究古代写意画家的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研究画家笔下线条的变化及笔墨组合的过程是怎样与抒发情感的过程相适应。他发现本身并不那么“具象”的笔墨却有着引起形象和意趣感受的功能,如迟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畅自如的用笔能引起洒脱舒展的联想,纵横多变的用笔能引起金蛇狂舞的联想,凝重的用笔能引起苍老的视觉感受,而云气淋漓的笔迹可以使人想到春雨般的滋润……

 


 


      写意画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翁振新在研究写意画笔墨的情感表达效能中,深刻体会到西方现代绘画的情感表达往往是骚动不安的直率的激情宣泄,向人们宣示了一个赤裸裸的个人感情世界,而中国传统绘画则往往呈现出一种传统的雍穆作风和宽容气度,同时在情感表达上比较节制,讲内涵,追求凝重、深厚、含蓄的内在效果。但是这含蓄和雍穆并不永远是艺术的最高和唯一的境界,情感在笔墨表现中的节制,还会很大程度阻塞艺术家情感更充分更丰富的显示。所以他在写意画创作中,多方面探求尝试在发挥笔墨的能动作用中,刻意追求一种更深刻的情感意蕴,有意识地强调笔墨的情感因素,扩大自己的表现领域,使作品显示出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为了实现笔墨形式的多样化,翁振新不沉湎于古人的笔墨,而从传统绘画中发掘富有现代感的因素。他认为画不分传统现代,技不论工笔写意,但凡青铜造像、中古壁画、唐宋残片、金石篆刻、真草书法,皆当博取而贯通,创为己意,为了完美的艺术效果,可以不择手段。所以他的作品融汇中西,自然洒脱,凝重深邃,典雅大气,富有情境交融、物我统一的诗情画意,于传统意象中渗透出现代气韵。纵观他众多的人物画,无论是系列作品,还是历史题材画,都大幅度地融人了奇正变化、对立和谐的哲学基因,有写实与抽象的组合,有个体人物与群体人物的交汇,有单轨情调与复杂情调的融通,或强化墨线墨点,或突出墨团墨块,或兼取泼墨泼彩,干湿浓淡,黑白虚实,看似随意挥洒,却皆成奇意妙趣。

 


 


      在翁振新以中国古代妇女和现代女性为素材创作的一组“月光系列”中,有一幅《春江花月夜》甚称精品佳作。画家描写七位少女在月夜里弹拨吹拍,而以行草诗章作背景衬托,使人仿佛看见融融的月色,又依稀听见淙淙的流水和幽幽的夜曲,从而把书法、绘画、音乐、色彩一古脑儿升华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钗头风》是一幅带有悲剧色彩的古代人物画,画家在刻画陆游与唐琬两个人物形象的同时,又以两人词作的行草书法装点衬托,既构成封建主义的“一墙之隔”,又组成如悲如怨、如哭如泣的泪痕。采用此类艺术手法创作的还有革命历史题材的《莫念家》,画面描写妻子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面:在重山阻隔中,妻子目送当红军的丈夫上前线。此画一扫那些“夫妻分离,悲悲啼啼,难舍难依”的画法,又以革命时期流传在闽西的一首民歌《莫念家》的行草书法为背景,既突出了画面的历史主题,又增添了感人的的艺术效果。在“月光系列”的《海寂月无声》中,画家在精心刻划人物形象真实感的同时又以层层积墨渲染,产生了一种不可捉摸的深邃感、朦胧感。此画曾于一九九三年人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郎当红军妹支前》无疑是画家翁振新的又一幅成功力作。在这幅画里,画家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老区妇女在后方送郎参军、做红军鞋、编斗笠、纺棉花、田间劳动、送公粮、护理伤员等一系列支前活动组成画面,并吸收古代残片的艺术形式,背景又衬以红军时期战报的节选临摹,不但给人一种形式美,还给人一种历史感。这便是画家所尝试的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无声的辉煌》是画家翁振新创作“阳光系列”的代表作,曾人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此画采用写意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以吃苦耐劳著称的惠安女扛石的劳动场面,歌颂了她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并揭示了劳动人民纯洁而充实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画面上的群体人物造型层层叠叠,像金字塔,像纪念碑,具有很强的雕塑感和版画的艺术效果,同时在朦胧中蕴含传统的典雅,给人一种雄壮秀美之感。


      翁振新不但具有高度的绘画技巧和浑厚的写实功底,而且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美学素养和文学修养,这从他描绘的古代仕女、文人高士、神话典故、古典诗意等中国文化传统的题材作品中可以看出。《高山流水淡生涯》描写的是古代名士俞伯牙为知音之死而焚琴绝弹的故事,整个画面把山水与人物高度结合,既有传统技法,又有现代气韵。《钟馗嫁妹图》更是用墨、着彩、布局之精妙,通过一刚一柔的强烈对比,把钟馗那种刚毅不阿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八仙图》又以独特新款的神奇组构,浓泼淡钩出八位一体、表态各异的人物。


      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知青名人国画家翁振新正是在不断的下乡体验生活中去寻找情境交融、物我统一的意境美,去体验人与自然搏斗的胜利与失败,从而获得新的感觉和创作灵感,塑造出不同情感的人物形象。他的足迹遍及全省各地,仅惠安崇武半岛他就先后去了八九次,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和水墨画,创作出一批令人瞩目的反映惠东女的好作品。

 


 


      作为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知青名人国画家翁振新肩负重任,事务繁忙,但他仍然勤奋地创作。他如今通常用右手挥毫,也多用左手打稿。仅仅从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他的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与发表的就达百余幅。在艺术创作与教学生涯中,他的水墨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屡获嘉奖,引起海内外中国画界的瞩目,同时他还为我省的写意人物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作出贡献。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美术研究》主编邵大箴先生称其“是一位有思考、有修养和有成就的画家”,认为“他善于从传统和现代艺术中撷取养料,善于从中西艺术中广览博取,善于从各种艺术门类和样式中接受启发。总之,他善于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艺术创造成果,为我所用,努力铸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有诗情,有画境,有形象感染力,有精神内涵。他注重艺术创造的内在美即气质美。他的作品有较高的美学品味,是耐人咀嚼的,没有丝毫的飘浮和媚俗,在当今画坛这是很难得的。”


      翁振新说,这几年严肃的人物画创作少了,但他却一意孤行,更加倾心于人物画创作,尤其是主题性创作。目前,画家正在为创作一批更震憾人心的史诗性系列作品而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艺术商品化的大潮中,画家能如此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态,不断进行高品位的人物画作,实在是不易的。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