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画长廊

“马建飞油画展”在京展出受到北京知青热烈赞扬

时间:2014-06-15 12:0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87次
此次展览,是新世纪以来第一个在延安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油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展出的作品展现了马建飞以延安和陕北为生活基地的油画创作,散发出浓郁的陕北文化、黄河文化气息。

 


 
 
 

 
 

 

20145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支持、陕西省美协、延安市政府主办的“黄河哺艺:马建飞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延安油画家第一次走进国家美术殿堂举办个展。展出的90余件作品充满了来自黄河之畔、陕北高原的浓郁气息和醇厚色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以曾经在延安插队为主的北京知青三百多人积极踊跃地参加了开幕式。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陕西省美协、延安市政府领导外,延安各区县的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和负责人荣乐乐、任建华、夏宝庆、曹庆生、丁巨元、贾维岳、马胜虎、张华、杨鹏云、张兴祥、冀其才,以及陕西中洲知青基金会领导王农,北京知青网总编姜成武、副站长冯启安与刘锡恩、李淑满、王永琴等人也都应邀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开幕式。就连身患残疾的北京女知青谷辅昆,听到这个消息后,不顾酷暑,也专程从医院坐着轮椅赶来参加了这次活动。

 

 


左起:北京知青网总编姜成武、身患残疾的北京女知青谷辅昆、陕西中洲知青基金会领导王农

 

 

马建飞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油画学会副会长、延安美协副主席。他自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长期在延安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从事基层美术工作的同时,以坚执的艺术理想在油画上笔耕不辍,用饱蘸浓郁情感的画笔描绘延安革命圣地的许多红色遗址和陕北的乡土风光,特别是长期跋涉黄河流域的高原厚土,画出了视野宽阔、境界苍茫的黄河意向与高原雄姿,展现出朴实、洒脱、含蓄、厚重的油画风格,也体现出他对黄土地的思考、与陕北农民的交融。马建飞始终坚持以不断走向生活、紧贴地气的精神不断刻苦钻研,并向到访陕北的靳尚谊、刘大为、王胜利等名家求教,尤其得益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的指导,坚持以延安的革命历史和文化氛围为依托,以陕北高原的宽阔景象和光色特征为油画研究课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就。在绘画主题和题材上,在艺术语言的品质追求上,马建飞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他的油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各种不同的灰色调的准确把握,表现出陕北高原特有的色彩意境,达到笔墨合一的情感抒发。

 

 


与会嘉宾
 

 

    作为延安人,马建飞生活在丰富的革命传统厚土上。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留下了一大批展现一代伟人和中央领导集体工作与生活的旧址,到处是革命先辈战斗与创业的足迹。马建飞不顾酷暑严寒和辛苦,多次前往这些历史的“现场”进行采风,不断深化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到处寻找艺术创作进行描绘的角度。多年来,他从延水河畔到枣园、杨家岭,从宝塔山到鲁艺、南泥湾,反复进行写生。例如他在不同季节面对宝塔山,画出了不同光线下宝塔山呈现的英姿;他多次画杨家岭,特别于雪天之际画出了杨家岭的独特景致;他也多次画党的“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画出了建筑空间的历史气氛与情境。他对革命历史和红色经典的情感贯注于笔端,塑造了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陕北风光无限美。马建飞自幼便受到黄河文化的蒙养,对黄河百折千迴奔流不息的气势情有独钟,由此一次又一次走向黄河,用宽阔的视野画出了黄河两岸崇山峻岭的巍峨气象和大河奔流的气势,歌咏黄河的崇高与永恒。与此同时,他也奔走在陕北的乡村大地,画出了许多以陕北窑洞和名胜古迹为主体的风景写生。就在他不知疲倦、近乎痴迷全身心地投入到油画艺术创作的多年里,一幅幅感人至深、艺术水平上乘的艺术作品也喷薄而出,直至震动我国油画艺术界。

 

 


延安市副市长郝宝仓致辞
 
 

    如果说马建飞关于黄河的描绘是一种大视野的结构,那么他笔下的窑洞便是一种近观和细察,作品拥有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用具体的造型语言刻划了窑洞场院中的老树、带着沧桑印记的碾子,窑洞窗口挂着的红辣椒和老玉米等,作品中的景物拥有朴素的生活气息。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靳之林致辞
 

 

    展览是新世纪以来第一个在延安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油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展出的作品展现了马建飞以延安和陕北为生活基地的油画创作,散发出浓郁的陕北文化、黄河文化气息。这次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在北京举行展现他本人的油画写生和创作的展览,共分为“历史现场”、“黄河画卷”、“陕北人家”和“高原大地”四个部分。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大师致辞

 

 

    在隆重的开幕式上,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的艺术大师们给予马建飞以极高的评价。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马建飞出生于陕北绥德的偏远乡村,因生活的贫穷而随父母迁徙延安,家庭经济的困难使得他难以有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现实条件,即便是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也不得不以工作和业余的谋生之计维持日常生活,但是对于艺术的热爱使他于摆脱基本生存困难之后重拾画笔,在油画艺术上建立起坚定的目标,十几年来不仅以极为勤奋的精神专研油画技艺,更以朴素的情感探寻艺术的路向,坚持以生活为创作的源泉,以宽广的陕北高原为自己的艺术家园,终于在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上渐入佳境。他人到中年的艺术人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奋斗。对于马建飞来说,陕北之外的艺术世界是陌生而熟悉的,他接受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艺术教育,知道艺术的创新已是时代的潮流,然而他的目标最初极为朴实,那就是希望掌握好油画的造型语言。进入新时期的中国美术已形成多元相竞的态势,对于他来说,用油画来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才有最实际的意义。总起来说,地处陕北的延安还相当缺乏当代油画发展的学术信息,他也没有机会出国观摩西方油画的经典,他几乎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劳作,在孤独而封闭的条件下摸索。在缺乏专业“大环境”支持的情形下,他多年来努力创造着自己学习与研究的“小环境”。每逢京城有好的展览,他便行囊简朴、舟车劳顿前往参观学习,凡有首都和各地的名家赴陕北写生,他便执虔诚的学子之礼,抓住机会虚心问学,在向前辈的求教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审思自己的不足,汲取优秀的经验。他曾得过靳尚谊、朱乃正、刘大为等艺术大家和陕西油画名家王胜利等先生的悉心指导,并把每一次向长辈的汇报和与同行的交流当作“充电”的机会,以虚怀若谷的精神不断丰满自己的艺术感受。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致辞
 

  

    ”所有这些外部不利的条件和有幸的因素都磨砺着马建飞的意志,但最根本的是他脚踏陕北高原厚土、蒙受母亲之河恩典的奋斗历程。他的油画展开之际,一股浓郁的陕北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绘画的题材、主题上,在艺术语言上,都有鲜明而生动的特征,这是他在学术上广收博取、融会贯通之后,以自身真挚的情感酿化而成的成果,是一种春华秋实的劳作收获。

 

 

  在筹备这次展览和编辑这本画册时,我和马建飞把他的作品进行分类,也结合他多年来的研习课题,形成了几个版块,分为“历史现场”、“黄河画卷”、“陕北人家”、“高原大地”几个篇章,这些篇章相互贯通,各有侧重,从中可见他艺术创作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是沉潜往复,在主题写生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表现力。作为延安人,他生活在丰富的革命传统资源之中。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留下了一代伟人和领导集体生活与工作的旧址,到处是革命先辈汇集与创业的故地。从延水河畔到枣园、杨家岭,从宝塔山到鲁艺、南泥湾,再加上延安周围当年战斗和生产的红色遗址,一向是中国美术家喜爱表现的素材,对于马建飞来说,更是画不尽的风景。难能可贵的是他多次画、反复画,于朝霞暮彩、春明冬雪之际多次徜徉“圣地”的“现场”,深化自己的感受,寻找描绘的角度。例如他在不同的季节时间下画的延安宝塔山,就画出了不同的气候光线下宝塔山呈现的英姿;他多次画杨家岭,特别是于雪天之际画出了杨家岭的独特景致;多次画党的“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于无人之处画出了建筑空间的历史氛境……如此等等。他生活在延安的条件使他能就近踏访,但他的这种坚持,反映出他对革命历史和红色经典由衷的情感,这种情感贯注在笔端,就有了饱满的意绪,外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作品充满历史感,呈现出历史的真实和今人的情怀。

 


马建飞油画作品
 

 

  马建飞油画的第二个特征是其作品拥有宽阔的视野和充沛的内涵。他自幼便受到黄河文化的蒙养,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感受最多的是黄河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今天仍然涌发的无限生命力,在感受大自然景观的同时,他更多地体会黄河文化的传统与文化意涵中的黄河景色,由此一次又一次地走向黄河,在黄河宽广的怀抱和绵延的长流中寻找不同的角度。他用宽阔的视野画出了黄河岸边崇山峻岭的巍峨气象,尤其是把握着黄土高原起伏变化的结构,用高远与深远的画面结构,尽可能地画出陕北高原山峦重叠和黄河奔流不息的身影。这种“大画”的意识既是大自然的激励,也透露出马建飞的时代意识。他深知黄河两岸的风光美不胜收,每一件作品能够表现的只是黄河的片段,犹如河水扬起的浪花。但是,把他的关于黄河的油画作品连接起来,便可以看到他长期驻守于黄河和黄土高原的那份豪情,通过系列的作品构成反复吟咏的篇章。新中国以来的许多画家都从不同角度表现黄河,马建飞像他们一样,歌咏的是黄河的崇高与永恒,描绘的是如同毛泽东诗词中所表述的“大河上下”的无限风光,黄河这个大自然的景象在马建飞的油画里成为重要的主旋律,也由此贯串起他表现陕北高原的众多作品。

 

 


马建飞油画作品《麻黄梁店坊》
 

 

  马建飞油画的第三个特征是他对于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许多年来马建飞经常独自驾车远行,奔走在陕北的许多乡野之中,他的深入生活不是浮光掠影般作表象的描绘,而是在窑洞前的场院和农民的炕头真正和农民的生活打成一片,由此,他也画了许多以陕北窑洞为主体的风景写生,围绕着窑洞的历史、农民生活的家园,他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腻。如果说关于黄河的描绘是一种远距离的大视野的描绘的话,那么他笔下的窑洞便是一种近观和细察,作品拥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棵场院前的老树,一座陈旧的碾子,窑洞窗口前挂着红辣椒和老玉米,窑洞屋顶上的麦秆……都引起他生发不尽的热情,用具体的造型语言去刻画那些景物的细节,使作品中的景物拥有生活的痕迹,拥有泥土和庄稼的芬芳。在画面的布局和结构上,马建飞能大能小、或远或近,展现出一位艺术家真正投入大自然的纯粹的情感,也构成了陕北高原的生态景象,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丰厚、雄浑和宽远,这在艺术的审美上是与众不同的境界。

 

 


马建飞油画作品《枣园春雪》
 

 

  作为油画家的马建飞,一方面深知自己需要不断地磨练技巧,另一方面他也紧紧地依靠对大自然的感受去探索表现的方法。油画自西方传入中国,经过20世纪几代中国艺术家的努力,业已形成了用油画这种西方的语言表现中国现实、中国风光的时代特色。但如何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仍需要每一个油画家锤炼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在面对自然、面对景物时找到表现的方法。马建飞的油画风格不是从历史经典和教科书本中学来的,也不是追随某种已有的样式,在面对自然景色之时,他努力思考油画的表现手段,特别注重表现陕北的天光与高原的色彩与色泽。许多年里,他紧紧抓住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色,特别在深秋之后到来年春临的时间段里,着重感受揣摩黄土高原特有的色调。在他的作品中,一种以暖褐色为主调的色彩谱系逐步形成,从远景的天际线开始到近景物象的塑造,他注意把握色调在画面中的统领作用,用冷暖相间的色彩布局形成画面的色彩空间,暖褐色的主调构成对画面的统领,从而使画面以色彩取胜,以色调感人。可以说,在描绘黄土高原的色彩意境这方面,马建飞形成了独到的表现方法,也由此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与此同时马建飞还注重在表现中融合传统的绘画精神,这些年来他在写实性塑造的基础上更多加人了绘画的写意性,注重表现形象的意态。他现在使用的画笔几乎全是中国的毛笔,用毛笔饱蘸浓彩,在激情的支配下,以书写的方式塑造形象,使画面既具有色调色彩的统一性,又具有书写性的笔触和肌理,由此使得画面浑然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形成语言自身的生命力。实际上,黄河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他来说是综合性的滋养,信天游的高亢旋律、陕北秧歌的热烈场面、农村剪纸的单纯概括以及陕北民歌的悠远绵长,这些美学的因素都越来越多地融化在马建飞的艺术之中,使得他的造型方式和油画的品质散发出淳厚的黄河文化特征。

 


马建飞致辞
 

 

对马建飞来说,2014年个人的油画展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在黄河的哺育之下,我相信他的艺术会不断地精进,他的艺术人生也会像黄河一样,以顽强的毅力穿越九曲十八湾,不断走向宽阔的前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的讲话激起了所有参加开幕式人们的同感,也同样代表了参加开幕式的北京知青朋友们的心声。在“黄河哺艺:马建飞油画展”展出期间,每天都有大量的知青前来参观,并一致称赞马建飞的个人油画展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左起:陕西中洲知青基金会领导王农,北京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荣乐乐,北京知青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知青网总编姜成武
 
 
 

延安市副市长郝宝仓和北京知青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知青网总编姜成武
 
 

北京知青朋友们合影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