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画长廊

《南画十六观》:莲花不落

时间:2013-12-01 03:2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88次
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的新著《南画十六观》,告诉读者,文人画所走的是一条别样的路径,其主着眼点是“真”。这个“真”,不是外在形象之肖似,而是要反映“生命的真实”。

 


    《南画十六观》朱良志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文人画是最令人神往、同时也是最难解读的品类。尽管前辈学者就画家生平、画作真伪、风格形式,乃至社会史意义等方面曾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真正触及文人画神髓时,既往方法总难免令人有种隔靴搔痒之感,难以真正会解其妙处。倘若我们承认苏轼之于文人艺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论断,那么有必要进一步思考,这“骊黄牝牡之外”的宗趣,究竟是什么?正如著名学者石守谦先生的追问:如果不以“再现”为依归,中国绘画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呢?

 

      就此问题,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的新著《南画十六观》给出了解答。这部著作是关于古代文人画的哲学思考,旨在为读者揭示出蕴藏在形象语言背后的智慧,引领读者走进文人艺术的堂奥。

 


倪云林画作
 

      所谓“南画”,是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称呼,即“南宗画”。“十六观”则典出《观无量寿经》,“观”字所强调的,并非视觉上的“观看”,而是心灵的“觉照”。通常认为艺术是关乎“美”的,本书却是要告诉读者,文人画所走的是一条别样的路径,其主着眼点是“真”。这个“真”,不是外在形象之肖似,而是要反映“生命的真实”。

 

       20世纪初,正值传统文化饱受诟病之际,文人画甚至被斥为“倪黄文沈一派中国恶画”。为此,林纾、陈师曾、金绍城等有识之士先后撰文,为文人艺术的价值极力辩护。《南画十六观》的总体看法与陈师曾对于文人画“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的观点极为吻合,认为文人画的真意深深根植于人的性灵,它是一种关乎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追寻。本书的贡献在于,作者把对文人艺术的“信仰”落于实处,即通过一个个别具特色的画家的实例,将文人画的独特魅力和内在价值酣畅淋漓地阐发出来。

 

 


 
 

      全书共十六章,每章聚焦于一位画家,通过分析这些风格各异的文人画家的画迹和艺事,来刔发这些伟大艺术心灵的生命省思。每位画家选取了一个切入点,如黄公望的“浑”、倪云林的“幽绝”、沈周的“平和”、董其昌的“无相法门”、陈洪绶的“高古”、龚贤的“荒原”、八大山人的“涉事”、金农的“金石气”等,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的总体表述。

 

      试举一例,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画,西方学者有以“表现”说(重视情感表达)加以概括的,还有人试图探求《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具体山川位置,旨在说明画作背后的社会及政治含义,甚至有欧洲学者提出此幅山水画乃道教炼丹术之图解的新说。而据本书作者的考察,全真教思想强调淡去情感、无爱无憎、不染一尘,作为虔诚的全真教徒,黄公望所创造的不可能是表现性山水。其次与“范山模水”的宋人不同,黄公望也并不刻意描绘某处具体、特殊的山川体貌。此外他虽常以仙境为画题,但对既往的“仙山模式”尚且不取,更不可能是某种具体的宗教密码。那么,如何理解黄公望的画作呢?本书拈出一个“浑”字,以融汇老庄“浑全朴素”以及禅宗“无分别”思想于一体的全真教哲学,去诠解黄公望“浑厚华滋”、“浑沦雄厚”的山水气象:“子久(黄公望)所要创造的是一种生命宇宙,呈现由生命体验而发现的活泼泼的山水……他的山水是一个活泼泼的完整世界,一个浑然难分的生命体”。本书所遵循的理路,照庄子的话讲,是“因其固然”——以画家本有的思想内脉去诠释其画作,循着笔墨形式去体会画家所做的生命功课。

 


文人画大师(禅一)国画作品
 

      在序言的结尾,作者写道:“本书其实就是在说一个莲花不落的故事”。依我的理解,这不落的莲花,就是那些具有强烈“先觉意识”的文人画家的心灵,它同样可以在当代人心中绽放。我们也必须承认,文人画不同于宗教画、政治画或叙事画,其内在意蕴往往难以用语言明确界定,读者或许会有自己独特的体悟,然而本书解读文人艺术的路径颇具启发,一如作者所说:“文人画的智慧表达,不是结论,而是过程;不是观念,而是生命;不是定性定义的传递,而是非确定性的呈现。”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